岁月长歌,难忘第一次去蒲城人民广播电台的日子。
《梦想在蓝天》节目主播凌海和我一起主持节目的半小时空间,激情涤荡,艺术之歌青春飞扬。
从此,我就和电台扯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这样一走就是30年!
30年的年轮故事,30个春秋冬夏,无论走到哪,我都是黄河母亲的骄傲!
从记者到编辑,从编辑到主播,我在艺海里耕耘,成就了我的草根风采,一辈子的自豪!
我是河子之声节目主播冰阳,和您一起讲讲我在艺海里成长的故事……
——题记
《艺海逐梦三十年》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我与蒲城人民广播电台的缘分,便是那熠熠生辉的存在,承载着我三十年的热血、坚持与梦想,编织成了一段励志的创业故事。
第一次踏入蒲城人民广播电台的那一天,仿佛就在昨天,清晰得如同昨日刚刚发生的一般。那时的我,怀揣着一颗对播音主持充满热爱却又略带忐忑的心,站在那略显庄重又满是亲切的电台大楼前,望着那闪烁的信号灯,心中涌起无限的憧憬。
我还记得,当时是要参与《梦想在蓝天》节目,与主播凌海一起主持。在那半小时的节目空间里,仿佛时间都被注入了魔力,变得格外有张力。麦克风前,凌海老师专业又富有激情的声音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艺术与梦想的氛围之中。我原本紧张得微微颤抖的手,在开口说出第一句话后,竟渐渐平稳了下来。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我生来就该属于这个小小的播音间,那一束束灯光打在身上,像是给我披上了梦想的铠甲。
节目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有个声音在呐喊:“就是这里了,这就是我要为之奋斗的地方!”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与电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缘分一牵就是整整三十年。
起初,我是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开始在电台工作的。那时候,蒲城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为了采访到最真实、最生动的故事,我常常背着那略显沉重的采访设备,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夏日里,顶着烈日,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丝毫不在意,只想着能捕捉到受访者那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有价值的话语;冬日里,寒风刺骨,手脚冻得麻木,可只要一想到即将完成的采访内容能够通过电波传递给听众,内心就涌起一股暖流,驱使我继续前行。
记得有一次,要去采访一位坚守传统手工艺的老匠人,他住在偏远的乡村。我天不亮就出发,先是乘坐颠簸的公交车,而后又步行了好几里山路才到达他的家。老匠人看到我时,眼中满是惊讶,或许他没想到会有一个电台记者如此不辞辛劳地来找他。在采访过程中,他向我讲述了他这一辈子对手工艺的执着与热爱,那些传承了几代人的技艺在他口中仿佛有了生命。我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感受那份坚守背后的力量。那篇采访报道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听众打来电话,表示深受感动,也开始关注起那些险些被遗忘的传统手工艺。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作为记者的价值,那种用文字和声音传递正能量、让美好的事物被更多人知晓的成就感,让我愈发坚定了在电台走下去的决心。
然而,记者的工作只是我电台生涯的一个起点,我渴望在更多的领域去探索、去成长。于是,我开始向编辑岗位迈进。做编辑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它需要对文字有更强的把控能力,要能从众多的采访素材中提炼出精华,还要精心策划每一档节目内容的编排。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对着一摞摞的稿件反复琢磨、修改,不断学习优秀的编辑案例,向资深的编辑前辈请教。
有一回,为了策划一期关于蒲城地方文化特色的专题节目,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县志到民间传说,从古老的建筑到独特的民俗,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会让节目更出彩的细节。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好几次因为太过投入,忘记了时间,等到反应过来时,窗外早已是漆黑一片,整个电台大楼都安静得只剩下我敲击键盘的声音。但当那期精心策划的节目最终呈现在听众面前,收获了如潮的好评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知道,自己在编辑这个岗位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离心中那个更全面发展的目标又近了一些。
随着对电台业务的不断熟悉和自身能力的逐步提升,我终于迎来了成为主播的机会。当第一次坐在主播台前,看着那一排排闪烁的按钮和面前的麦克风,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时刻,一定要全力以赴!”我主持的节目叫《河子之声》,我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能够传递出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的力量,展现出蒲城这片土地上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