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暑假。
我收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来信,邀请我去参加第二届中国乡土文学创作研讨会。
我如约而至,我的心儿如身边的黄河心情一样波涛汹涌……
这次研讨会会址设在中央党校,当我到达中央党校时,有关人士说,由于有重要的会议,又把地址改设在军事博物馆。
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乡土文学专家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
研讨会的教授们不但讲解乡土文学创作的开发和发展,还和与会者互动交流学习心得。
这次研讨会上,我结识了像来自铁道游击队故乡的刘纯朴和郭子君两位文友,由于我们都来自山东,所有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研讨会有收获也有失落,在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在北京西客站遭到四位歹徒的恶性敲诈行为。
但由于我的机敏和勇敢,和他们搏斗,我没有经济损失,反而因为正义而感到自己的骄傲和光荣……
我爱北京……
我爱乡土文学……
我爱黄河故乡……
——题记
《乡土文学研讨会:得与失的交织》
2003年的暑假,阳光炽热地烘烤着大地,空气中都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就在这样平常又有些慵懒的日子里,我收到了一封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信件,当看到那印有庄重校徽的信封时,我的心跳陡然加快,手都微微有些颤抖地拆开了信。信里诚挚地邀请我去参加第二届中国乡土文学创作研讨会,那一刻,喜悦如同涨满的帆,鼓满了我的心房,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如约前往,毕竟,这对于热爱乡土文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无比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出发那天,我坐在驶向北京的列车上,望着窗外不断掠过的风景,心情却如同身边奔腾不息的黄河一般,波涛汹涌,难以平静。我既怀揣着对即将开启的文学之旅的满心期待,又有着对未知的一丝忐忑,不知道在这次研讨会上会遇到怎样的人和事,又能收获些什么宝贵的经验与感悟。
按照最初的安排,研讨会会址设在中央党校,那是一个充满着浓厚学术与思想氛围的地方,光是想象着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探讨乡土文学,就足以让我心驰神往了。当我历经辗转,终于抵达中央党校时,却被告知由于有重要的会议,研讨会的地址临时改设在军事博物馆了。虽然有些意外和折腾,但这丝毫没有消减我的热情,我又马不停蹄地朝着新的地址赶去。
踏入军事博物馆,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而研讨会的现场却是一片热闹又充满活力的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作家、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对乡土文学的热爱和对这次研讨机会的珍视。
研讨会正式开始后,那可真是一场知识与思想碰撞的盛宴。台上的乡土文学专家们个个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他们先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开发和发展历程。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教授,站在台上,用他那略带沧桑却饱含力量的声音说道:“乡土文学,它扎根于我们广袤的乡村大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它从过去一路走来,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也反映着时代的脉搏。我们回溯它的发展,就像是在翻阅一部部乡村的历史画卷,从最初的质朴记录,到后来融入更多文学技巧与深刻思考,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啊。”
老教授一边说着,一边在大屏幕上展示着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品片段,带着我们一同领略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乡村风貌、人情世故以及时代印记。台下的我们都听得入神,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观点和重要的知识点。
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专家们还特意安排了互动交流环节,这一下子就把现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分享着自己在乡土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遇到的困惑以及收获的感悟。有位来自南方水乡的年轻诗人,用他那带着软糯口音的话语说道:“我在写我们家乡的水乡故事时,总是难以把握那种细腻又含蓄的情感表达,感觉文字总是差了点味道,不知道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合理建议呀?”
专家们耐心地倾听着,然后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有的从情感的挖掘深度方面入手分析,有的则从文字的修辞运用上提供思路,让那位年轻诗人如获至宝,不住地点头致谢。我也深受触动,想着自己在创作中同样有着诸多难题,此刻仿佛找到了破解的密码,心里满是兴奋与期待。
在这热烈的交流氛围中,我结识了来自铁道游击队故乡的刘纯朴和郭子君两位文友。当我们聊起各自的家乡时,那种来自山东老乡之间的亲切感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刘纯朴是个热情豪爽的人,笑声爽朗,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咱山东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啊,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那可是家喻户晓,咱搞乡土文学创作,可得把咱山东人的精气神儿和那些藏在民间的好故事都给写出来呀!”郭子君则相对内敛一些,但说起文学来,眼中满是光芒,她微笑着点头附和道:“是啊,咱家乡有太多值得书写的东西了,这次研讨会就是个好机会,得多向大家学习学习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