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深沉的夜。
今天是腊八节。
在海洋岛屿城市,是没有腊八节风俗习惯的。
这个夜晚,我的心情和往常不同,听着工作室窗外的海浪涛声,我又念起了我善良贤惠的娘。
爹和娘结婚后的第二年夏天,部队有了规定,可以让爹带家属了。
爹就给娘拍个电报,让她到部队去。
娘接到爹的电报,第二天就坐汽车火车再汽车地到了部队……
娘在部队里安置好后,其实没有固定的工作,就是在爹的炊事班打杂儿,经常去山上打柴……
当时,爹的工资是每月三十六块钱。
爹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把工资二十块钱通过邮局寄给奶奶,因为家里还有三叔和三个姑姑上学,自己只留十块钱……
娘是个有文化的人,懂得爹的为人和做事。
在部队的日子,爹和娘生活得很好很恩爱……
——题记
《军人家属的娘》
腊八节的夜,深沉如墨,将海洋岛屿城市紧紧包裹。窗外,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那涛声阵阵,像是在轻声诉说着往昔岁月,带着丝丝惆怅,融入这寂静的夜。而我的思绪,早已挣脱这夜的束缚,飘回到了那段遥远且满是故事的时光,那段与爹和娘以及西北铁路线修筑工程息息相关的日子,从拉萨,到格尔木,再到山西侯马,每一段路程都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奉献。
爹作为部队里的军工,身负特殊使命,一路追随着部队投身于意义重大的西北铁路建设工程。起初在拉萨,那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稀薄的空气和强烈的高原反应是大家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可爹和战友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为铁路的前期勘测、奠基等工作挥洒着热血。即便被高原的紫外线晒得皮肤黝黑,嘴唇干裂起皮,他们也未曾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因为每个人都深知这条铁路对于祖国的重要性,那是连接大江南北的希望纽带。
随后工程辗转至格尔木,那里广袤的戈壁滩,风沙肆虐成了常态。狂风呼啸而过时,裹挟着沙石,如同一把把利刃,打得人脸上生疼,营地的帐篷每天都得清扫厚厚的沙尘,施工的器械也得时刻精心防护,以防被风沙侵蚀损坏。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爹依旧干劲十足,因为他肩负着一份别样的责任——炊事班班长。
在格尔木的日子里,爹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在那简陋的炊事班里忙碌开来。生火对于在戈壁滩上的他们来说,可不是一件轻松事儿,干燥的柴禾不好找,好不容易找来的,还得小心被风沙吹灭好不容易燃起的火苗。爹总是想尽办法,用身体挡住风口,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那星星之火,让它慢慢燃成熊熊火焰,好为大家烧出一锅热水,煮上热饭。
采购食材也是个大难题,周边物资匮乏,能买到的大多是些耐储存的根茎类蔬菜,品种单一不说,数量还十分有限。但爹从不抱怨,他凭借着自己的经验,琢磨着怎么把这些简单的食材搭配出不同的花样,让工友们能吃得可口一些。他会带着炊事班的战士们,把土豆变着法儿地做成土豆泥、土豆片、土豆块,和着为数不多的肉类,做出一锅香喷喷的炖菜;也会把白菜腌制成酸菜,在大家胃口不佳的时候,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酸菜汤,给大家开胃。
爹对炊事班的管理更是严格又细致,他常说:“咱这炊事班虽不在一线施工,但咱保障着大家的体力,那也是工程的大后方啊,半点都马虎不得。”他要求大家时刻保持炊事班的卫生,餐具要洗得干干净净,灶台要擦得一尘不染。炊事班的战士们在爹的带领下,虽然工作辛苦,却也都干得热火朝天,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做的每一顿饭,都是给在戈壁上辛苦劳作的战友们最有力的支持。
当部队接到命令,要转移到山西侯马继续铁路建设工程时,爹毫不犹豫地收拾好行囊,告别了格尔木那片洒满汗水的土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一路上,爹坐在军车上,望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心中既有对格尔木那段日子的感慨,也对侯马段工程充满了期待。他深知,无论在哪,炊事班的工作都关乎着整个工程队伍的士气和战斗力,自己这个班长的担子可一点都不轻啊。
爹和娘结婚后的第二年夏天,部队传来了家属可以随军的好消息。爹第一时间就给娘拍了电报,那电报上简短的话语,满含着爹对娘的思念以及对团聚的渴望,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急切地飞到了娘的身边。娘收到电报后,眼眶泛红,心里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终于能去到爹的身边,与他相互陪伴;紧张的是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
第二天,娘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侯马的路途。先是乘坐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一路颠簸到了县城的火车站。一路上,汽车扬起的尘土让娘灰头土脸,可她的眼神始终透着一股执着劲儿,心里只想着尽快见到爹。登上火车后,娘看着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家乡的不舍,也有对即将面临的未知生活的紧张与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