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这些,我又忆起爷爷奶奶和入伍前的爹开馍店的日子。那时候,生活的重担压得一家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为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爷爷奶奶和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开一家馍店。
每天凌晨两三点,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梦乡之中,黑暗如墨般浓稠,仿佛一块巨大的幕布,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寂静与未知之中。爷爷轻轻推醒奶奶,说道:“他娘,该起来干活了。”奶奶揉揉惺忪的睡眼,应道:“好嘞,这就起。”两人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了还在熟睡的爹和其他家人。破旧的窗户缝里,寒风如饿狼般呜呜地灌进来,吹得两人不禁打了个寒颤。
爷爷走向面盆,心中想着:“这每一口吃食都来之不易,咱得用心做,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借着微弱的灯光,按照比例把面粉、水和酵母放进去,然后开始揉面。揉面可是个体力活,不一会儿,爷爷的额头上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那汗珠就像清晨草尖上的露珠,在微弱的灯光下闪烁着。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曳,仿佛暴风雨中的残烛,随时都可能被黑暗吞噬,就像这艰难生活中那一丝岌岌可危的希望。爹听到动静,也赶紧起床帮忙,他一边帮爷爷准备蒸笼,一边说:“爹,我来帮您,您歇会儿。”爷爷笑着摇摇头:“没事,你把蒸笼准备好就行,这面还得揉一会儿,劲到了蒸出来的馍才好吃。”此时爷爷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想着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日子总会好起来,可看着这昏暗的环境,又不禁有些担忧,未来就像被大雾笼罩的道怒,充满了不确定性。
奶奶在旁边把炉灶生起火,大锅里添满水,等着水烧开。外面的寒风如同一头咆哮的野兽,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发出“砰砰”的声响,仿佛在无情地提醒着生活的艰难。她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念叨着:“希望今天的馍能多卖点,这样咱们的日子就能好过点。”奶奶看着跳跃的火苗,心里既紧张又期待,紧张是怕生意不好,期待是盼着这馍店能成为一家人生活的转机。然而,灶里冒出的浓烟却呛得她咳嗽起来,模糊了她的视线,那浓烟就像一团不散的阴霾,蒙在了她的心头。爷爷接过话茬:“放心吧,只要咱们用心做,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爷爷这话既是说给奶奶听,也是给自己打气,可在这寒冷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他的信心也像风中的纸片,摇摇欲坠。
等面揉好,爷爷把面团分成小块,再一块一块搓成馍坯,放在案板上醒发。这个时候,锅里的水也开了,蒸汽直往上冒,模糊了整个屋子,仿佛给屋子披上了一层白色的纱帐。奶奶把醒好的馍坯一个个放进蒸笼,盖上盖子,开始蒸馍。她守在炉灶边,眼睛盯着钟表,嘴里嘟囔着:“二十分钟左右就差不多,可不能蒸过头了。”此刻奶奶的心里有些忐忑,她担心蒸出来的馍口感不好,影响生意,这种担忧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她的心头。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仿佛在嘲笑他们的努力,让她的心里越发不安,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不知未来驶向何方。
爹在一旁看着奶奶,说道:“娘,您歇会儿,我来看着。”奶奶笑着说:“不用,你去把门口打扫一下,一会儿该有人来买馍了。”奶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觉得只有自己盯着才放心,这馍店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容不得半点马虎,就像守护着一艘在风浪中航行的船,片刻都不能松懈。但看着外面黑漆漆的天,她又担心今天会不会像往常一样顾客寥寥,那种担忧就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薄雾,萦绕在她心间。
大概过了二十多分钟,第一笼馍出锅了。那白白胖胖的馍,散发着浓浓的麦香味,给这寒冷的屋子带来了一丝温暖,仿佛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一家人的希望。爷爷看着热气腾腾的馍,欣慰地说:“不错,这馍看着就有食欲。”爷爷此时心里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同时又担心这一笼馍能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就像在沙漠中行走的人,虽然找到了一口水,却担心这水能否支撑自己走出沙漠。外面依旧是寒风凛冽,天色阴沉,不知道今天的馍到底能卖出去多少,未来的销售情况就像隐藏在乌云后的月亮,充满了未知。奶奶也笑着说:“赶紧趁热摆出去,说不定能多卖点钱。”奶奶满心期待着这些馍能吸引顾客,为家里带来更多收入,可她的眼神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担忧,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虽然看到了一丝曙光,但依旧害怕这曙光只是幻影。
然而,馍店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附近已有几家馍店,顾客们早已习惯光顾那些老店,对新开的馍店并不买账。爷爷坐在店里,望着寥寥无几的顾客,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这可怎么办?大家都不认可咱们的馍,难道是味道不好,还是价格不合适?一家人的心血不能就这么白费了啊!”他望着店外冷清的街道,寒风卷着尘土肆意飞扬,几乎看不到行人,那冷清的街道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看不到生机与希望,仿佛整个世界都对他们的努力无动于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