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牡丹花丛中,还会有民间艺人表演传统的戏曲节目。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在花丛间婉转吟唱,那优美的唱腔与牡丹的娇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而我,常常会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将故乡的这份美好融入到我的文字之中。
春节盛景,乡情浓郁
在黄河流域,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族团聚的期盼。进入腊月,浓浓的年味便开始弥漫在杨柳村的每一个角落。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新鲜的肉类、蔬菜、水果,以及各种祭祀用品和春联年画,摆满了摊位。孩子们则掰着手指倒数着新年的到来,期待着能穿上新衣,吃到美味的糖果。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人们会在灶王爷像前摆放上糖瓜等祭品,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从这一天开始,春节的准备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接下来的日子里,扫房、蒸馍、炸丸子等传统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到了除夕,黄河两岸的村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一大早,家家户户便开始贴春联、挂年画,将自家的小院和窑洞装点得红红火火。午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黄河鲤鱼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寓意着年年有余;热气腾腾的饺子象征着团圆美满,一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当零点的钟声响起,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燃放烟花,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璀璨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黄河的水面,也照亮了人们幸福的脸庞。
大年初一,人们穿上崭新的衣服,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孩子们则兴高采烈地去长辈家拜年,说着吉祥的话语,收获着压岁钱。
而在春节期间,杨柳村所在的村镇还会举办盛大的社火表演。一大早,街道两旁就围满了人,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社火队伍浩浩荡荡地走来。舞龙的小伙子们身手矫健,巨龙在他们的操控下上下翻飞,活灵活现;舞狮的表演者也不甘示弱,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憨态可掬,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在黄河流域,春节的热闹氛围总是与黄河文化紧密交织,别具一番特色。
大年初二开始,沿黄河而居的村落间便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黄河岸边,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黄河文化庙会”热闹非凡。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庙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以黄河为主题的民俗表演。高亢激昂的黄河号子再次响起,那雄浑的声音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昔日黄河船夫们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上奋力划桨的场景,号子声中传递着黄河儿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伴随着号子声,一群舞者手持象征黄河水浪的绸带翩翩起舞,绸带翻飞间,似黄河水奔腾不息。
还有那黄河皮影戏,艺人们在幕后熟练地操纵着皮影,讲述着一个个与黄河相关的古老传说和英雄故事。灯光透过薄薄的皮影,映照出五彩斑斓的画面,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大人们则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
在美食区,摆满了各种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传统美食。黄河鲤鱼焙面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羊肉泡馍香气四溢,浓郁的汤汁搭配着筋道的馍块,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分享着新年的喜悦,欢声笑语在黄河岸边回荡。
除了美食与表演,黄河流域春节期间还有不少独特的习俗。大年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这被称为“回门”。娘家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女儿一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而在回门的路上,人们常常会带上一些寓意吉祥的礼物,如寓意甜甜蜜蜜的糖果,象征年年有余的糕点等。
而在黄河滩上,一些年轻人还组织起了传统的拔河比赛。他们以黄河为背景,分成两队,喊着响亮的口号,奋力拉扯着绳索。加油声、助威声此起彼伏,仿佛黄河的波涛一般热烈。这不仅是一场力量的较量,更是黄河儿女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拔河比赛结束后,获胜的队伍会得到一些小奖品,比如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或者是寓意新岁顺遂的红围巾。
此外,书法爱好者们也会在庙会上摆开桌椅,挥毫泼墨,书写着一幅幅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春联和福字。那刚劲有力的字体,如同黄河的气势一般磅礴,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在写福字时,还有“福倒(到)”的讲究,人们故意将福字倒着贴,寓意福气到来。而且,不少人还会在自家的大门、窗户、粮仓等地方贴上剪纸,这些剪纸图案丰富多样,有灵动的飞鸟、娇艳的花朵,还有形态各异的生肖动物,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