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的故事,人脉情长,楚、程、李三大姓氏,关于程氏家族,和程咬金相关,这儿我们说说程氏家族的故事……
——题记
在杨柳村这片宁静而又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楚、程、李三大姓氏世代居住,各自有着独特的家族文化与传承。其中,程氏家族因其与历史名人程咬金的渊源,在村里颇受瞩目。程氏宗祠,作为程氏家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故事。
程氏宗祠坐落于杨柳村西头,比邻牡丹城市苗圃。每到牡丹盛开的时节,苗圃中各色牡丹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阵阵花香飘进宗祠,为这座古朴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
这座程氏宗祠修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杨柳村的程氏族人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大家心中都萌生出一个共同的愿望——修建一座属于程氏家族的宗祠,以缅怀先祖,传承家族文化。
在修建过程中,有两位程氏子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便是程文志和程相伟。程文志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他曾是牡丹城第九中学的优秀高中生,在学校时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尤其痴迷于书法艺术。那时的他成绩优异,本有着光明的升学前景,满心憧憬着能在大学的知识殿堂里继续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和文化素养。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特殊的时代运动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程文志也未能幸免。高考制度的中断,让他失去了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机会。面对命运的捉弄,程文志虽心有不甘,但并未一蹶不振。他深知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毕业后,程文志回到了杨柳村,在杨柳村小学做过教师。在那段时光里,他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用耐心和爱心呵护着他们成长。他还常常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练习书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希望能在这些孩子身上延续自己未竟的梦想。后来,程文志又凭借着自己的细心和责任心,在杨柳村村委会做过会计,把村里的财务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漫长的岁月里,程文志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即使生活忙碌,他也坚持笔耕不辍,对隶书、正楷、行书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程相伟则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牡丹城市书法协会会员,同时在牡丹城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他接受了更为多元的教育,在书法上尤其擅长行草,其作品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在书法界小有名气。
当程氏宗祠修建的消息传来,程文志和程相伟便主动投身其中,他们深知这是家族的大事,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契机。两人第一次碰面是在宗祠修建的筹备会议上,尽管年龄相差较大,但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家族的责任感,让他们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
筹备会议结束后,他们便开始实地考察宗祠的建筑布局,思考如何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在大门前,程文志指着高大的牌楼,眼神中透露出庄重,对程相伟说:“这大门是宗祠的脸面,匾额上的字一定要大气磅礴,才能镇得住场子。隶书和正楷的庄重古朴或许更适合,能凸显出我们程氏家族的历史底蕴。”程相伟微微点头,目光同样专注:“您说得有道理,不过行书也有其灵动之处,或许我们可以结合一下,让字体既不失庄重,又带有一丝活力。”
随后,程文志开始一头扎进古代书法典籍中,从汉隶的典雅厚重,到唐楷的法度森严,再到晋代行书的飘逸洒脱,他反复揣摩不同字体的韵味。同时,他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毛笔,用不同的纸张和墨汁进行练习,力求找到最完美的呈现效果。程相伟则利用自己在书法协会的人脉资源,收集了许多古代宗祠匾额的拓本,与程文志一起研究分析。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讨论,程文志终于在宗祠施工现场支起书桌,准备挥毫。他饱蘸浓墨,深吸一口气,运笔如飞,隶书的“程氏宗祠”四个大字跃然纸上。程相伟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笔画的走势,提出自己的看法:“文志叔,这隶书的确古朴大气,但我们或许可以在笔画的转折处借鉴一些行书的笔法,让字体更具灵动性。”程文志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于是又重新书写,融入了行书的笔意。这一次,当最后一笔收笔,程相伟不禁拍手称赞:“好字!这古朴苍劲又不失灵动的风格,正合这宗祠的气质。”最终,这四个字被精心雕刻在匾额上,悬挂在大门上方,成为宗祠的一道亮丽风景。
解决了匾额的问题,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仪门。仪门两侧的楹联,不仅要内容契合家族文化,书法风格也要与仪门的建筑风格相协调。程相伟凭借自己的文学素养,结合程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精心撰写了对仗工整、内涵深刻的楹联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