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采访
一部《西游记》的故事沉淀
江苏高邮甘垛镇海寺形象缩写
为生活太平盛世祈福
乐与不乐都在
江南故事
不是香火许愿好歹
人间大爱之美陈述
中国革命胜利才有了人民幸福
不是香火左右行踪
精神胜利法分析时政
民俗文化笔下演绎幸福
北漂结束
转战南下
为生活泼墨的路上
摄下唐僧取经足迹
江苏高邮甘垛镇海寺
有唐僧师徒足迹
民间香火的表白
不说过往云烟
但求风平浪静
国泰民安百姓安居
这才是人间大爱之美
2025年4月27日为唐僧师徒故事演绎生活而作
——题记
暮春四月,江南的雨丝像被揉碎的云絮,沾衣欲湿。我背着相机和笔记本,循着大运河蜿蜒的轨迹,踏入了江苏高邮甘垛镇。青石板路在雨水浸润下泛着幽幽的光,两侧白墙黛瓦的民居里飘出软糯的吴侬软语,原本只是一次寻常的文化采风,却在镇海寺斑驳的朱漆山门前,与流传千年的《西游记》故事不期而遇,这场邂逅,恰似春日里突然绽放的海棠,令人猝不及防又惊喜万分。
镇海寺坐落在澄黄的运水之畔,黛瓦飞檐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寺前两棵千年古柏如守门卫士,树皮皴裂的纹路里嵌着岁月的风霜,枝桠间缠绕的红绸经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踏入寺门,青铜香炉里腾起的青烟与细雨缠绵,将檐角的铜铃都熏得朦胧。香炉底部镌刻的"镇水安澜"四字,历经百年香火熏染,依旧清晰可辨。
住持明澈法师手持佛珠向我走来,他袈裟上的金线在微光中闪烁,仿佛织进了无数信徒的祈愿。"施主可知,这座镇海寺与《西游记》颇有渊源?"他的声音带着晨钟暮鼓般的厚重,领着我穿过雕满缠枝莲纹的月亮门,"相传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归来,曾在此设坛讲经,师徒四人的故事便在这里生根发芽。"我们驻足在天王殿前,明澈法师指着檐下褪色的彩绘——那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斑驳的颜料下,仍能看出当年画工的精湛。
跟随着法师的脚步,我们穿过镌刻着莲花纹的青石甬道。两旁的银杏树上系满了红绸带,随风轻摆,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藏经阁前的古槐虬枝如龙,树洞里还供奉着小小的唐僧师徒泥塑。明澈法师伸手轻抚树皮上的沟壑:"三百年来,每逢大旱或洪灾,百姓便会抬着这些泥塑巡游,祈愿风调雨顺。久而久之,《西游记》里降妖除魔的精神,便化作了护佑一方的力量。"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那是民国年间的《祈雨实录》,密密麻麻的记载里,多次出现"抬大圣像巡堤沙僧挑水祛旱"的字样。
在功德堂内,我翻开布满虫蛀痕迹的《镇海寺志》。光绪二十三年的记载令我驻足:运河泛滥时,浑浊的洪水如猛兽般扑向堤岸,村民们高举着孙悟空的金箍棒模型冲向堤坝,齐声高喊"定海神针镇水怪"。领头的老族长甚至在腰间系上仿制的虎皮裙,模仿悟空腾跃的姿势鼓舞士气。最终,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以成功堵口告终。泛黄的纸页间,我仿佛看到了先民们在灾难面前,将神话传说化作精神武器的智慧与勇气。
雨渐渐停歇,阳光穿透云层,在大雄宝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七彩光晕。佛堂内,几位老妪正在诵读《心经》,她们布满皱纹的手虔诚地拨动念珠,口中念念有词。其中一位李阿婆告诉我,她从小听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长大,如今每次遇到烦心事,就会想起唐僧师徒的坚韧。"取经路上那么多妖怪都不怕,我们这点困难算啥?"她布满老年斑的脸上,笑容如同寺前盛开的紫藤花般灿烂。阿婆还说,每年农历六月六,寺里都会举办"西游故事会",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那些口耳相传的改编故事——猪八戒帮村民耕地、白龙马驮着病人求医,神话与现实在这些故事里水乳交融。
漫步在寺后的竹林,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传说。忽然,我发现竹林深处有一座废弃的石塔,塔身布满青苔,依稀可见雕刻的八戒扛耙、沙僧挑担的图案。明澈法师说,这是明代信众为纪念"西游传说"所建,历经战火与风雨,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但即便如此,每年正月十六,仍有村民来此供奉供品,祈求平安。一位正在打扫的小沙弥补充道:"去年有位老木匠,用塔上掉落的石料雕了套迷你版'西游取经组像',现在就摆在客堂里呢。"
傍晚时分,寺里传来晚课的钟声。我站在观音殿前,看着信徒们鱼贯而入,突然意识到,《西游记》在镇海寺的沉淀,早已超越了故事本身。它既是百姓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就像寺里那口明代铸造的大钟,每次敲响,声音穿透云霄,余韵悠长,将人们的祈愿带向远方。钟身铸刻的《心经》经文旁,还凿刻着"齐天大圣保平安"的民间祝语,宗教教义与世俗信仰在此奇妙交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