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就把这事忘了,第二年夏天,雍正随父皇康熙再次来到山庄,
这时管理行宫的负责人悄悄告诉康熙,李氏宫女怀上了雍亲王的骨血了。
“怎么?会有此事?”康熙不相信这事是真的,质问雍正有没有这回事,雍正不敢说谎,点头承认了。
康熙勃然大怒,此时宫女即将临产,康熙生怕此事坏了皇家名声,赶忙派人将她带到一处草棚。
没过两天,丑女在草房里生下一个男孩,便是乾隆。
1944 年,有人依据晚清遗老冒鹤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评说。
冒鹤亭又名冒广生,1873年3月15日出生于广州,江苏如皋人。
其出身书香世家,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后裔,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的裔孙。
曾列名“公车上书”。光绪、宣统两朝历任刑部、农工商部郎中。
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顾问,浙江瓯海关监督及镇江关、淮阴关监督等职。
他的履历说明,他说的这些话是有份量的,他有能力收集资料。
后来,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也对其加以描述,使得这一传说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泛。
【南方傻大姐说】
民国初年,国务总理熊希龄从“老太监”口中听闻一则奇闻,说乾隆的生母为南方人,诨名“傻大姐”,
她随家人到热河谋生,当时恰逢行宫选秀女,临时缺一名,便将她列入充数。
后来雍正去避暑山庄打猎病重,傻大姐作为侍女,服侍最为勤勉,四十余日衣不解带。
雍正感其恩德,病愈后便与她有了肌肤之亲。
后来,她在一个茅棚内生下一子,这个孩子便是乾隆帝。
胡适在 1922 年 某一天听到了这个故事,于是就采用到了书中,经他传播,这一说法也逐渐流传开来。
【海宁陈氏之子说】
相传,浙江海宁盐官镇人陈世倌,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大学士,行走南书房,被称为“陈阁老”。
他一家与雍亲王一家往来频繁。雍亲王的熹妃和陈阁老夫人,在同年同月同日分别诞下孩子,
雍亲王听闻后,便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瞧瞧。
由于两家关系极为亲密,陈阁老便欣然抱着孩子前往雍亲王府。
可等到他要抱回孩子时,却惊愕地发现原本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
“噫,怎么变了?”
而被换进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陈阁老瞬间明白了,“乖乖!此事关系重大,若我声张出去,陈家必将被灭族。”
陈阁老只能忍气吞声,以假为真,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清末民初的史学家许啸天,在他的《清宫秘史》一书中也提及了这个传说。
据说乾隆长大之后,因乳母不慎说漏了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这才有了乾隆六次下江南的决定,实则是借故前往海宁探望亲生父母。
由于陈世倌夫妇早已离世,乾隆便以为本朝元老扫墓为名,来到陈氏夫妇的墓前。
为了避免闲杂人等看到自己下跪磕头,他命人用黄罗帐将自己遮挡起来,然后悄悄跪拜父母。细节描绘的有鼻子有眼。
将乾隆与浙江海宁陈家联系起来,与陈氏在海宁的显赫地位不无关系。
陈氏家族在海宁乃是名门望族,每一代都人才辈出。
到了清代,最为着名的当属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三代人均有官拜正一品大学士之职,
而官至六部尚书、侍郎者也多达 11 人,时人称陈氏家族“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
这一传说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当代小说家金庸是浙江海宁人,金庸本名查良镛,祖上在海宁是名门望族,文学功底深厚,
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将这个传说写进书中,使得乾隆是陈阁老儿子的传说流传得更为广泛。
那么,以上这些传说靠谱吗?传说往往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历史事实和逻辑的角度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乾隆是海宁陈氏之子的传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乾隆出生之时,他前面有一个八岁的哥哥弘昼,乾隆是四皇子,而且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
彼时雍正年仅 34 岁,正值壮年,且妃子众多,完全有能力自己生育更多子女,实在没有必要冒险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
此外,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
经考证,他此举主要是为了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并非为了探望亲生父母。
而且,清朝旗人生子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要报宗人府,相关制度缜密严谨,
换子之事操作起来难度极大,且很难不被发现。
要知道,宋代“狸猫换太子”不是真实历史,因此,这一传说很可能是清朝,南明反清文人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