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头,她就让人把鸡炖了,自己吃了大半——
饥饿面前,“圣母皇太后”的体面早就碎成了渣。
一路向西,挨饿避免不了,你还别说,有一弊,必有一利,
光绪倒有了点“自由”。他不用再天天窝在房间了。
可能是共患难的原因吧,光绪偶尔还能和手下聊几句。
有次看到路边农民在犁地,他停下来看了半天,问“这马一天能耕多少地?”
随从说“皇上,这叫驴”,光绪愣了愣,没再说话——深宫长大的皇帝,连马和驴都分不清。
路过山西大同府时,一行人住到乡绅家里。
中午光绪饿得慌,听见院外有卖“碗坨”(当地小吃,类似凉粉)的吆喝声,
于是偷偷让小太监去买,结果刚吃两口,就被慈禧撞见。
慈禧骂他“失了体统”,却也忍不住尝了尝,发现酸辣爽口,居然让太监再买两碗——
后来回到北京,御膳房学着做,却总做不出那股“逃难时的美味”。
慈禧在山西祁县时,口中清淡,想吃口热汤面,太监们找不到像样的锅,
只能在村口借了个老百姓的黑铁锅,用柴火煮。
面煮好后,慈禧看见碗沿有黑灰,皱眉不敢吃,可实在饿极了,闭着眼吃了半碗,居然觉得比宫里的山珍海味香。
后来这口铁锅被村民当“宝贝”收着,说“太后用过的锅,能避邪”,逢年过节还拿出来擦一擦。
慈禧则一边逃难,一边盘算着怎么“善后”。
她让荣禄偷偷给李鸿章发电报,说“剿匪(指义和团)之事,全听你们的”,
又让人给各省督抚传话“赶紧送钱送粮”。
到了西安,总算有了像样的住处,她第一件事就是让人重新布置行宫,
摆上鸦片烟枪——哪怕国难当头,这口“享受”是断不了的。
这一路,从北京到西安,走了两个多月。
昔日的皇家仪仗变成了狼狈的逃难队伍,山珍海味换成了粗粮杂饭。
百姓们看着这群“贵人”的窘态,背后偷偷议论,“原来太后皇上,吃起窝头也很香啊”。
逃到西安的当天,慈禧就变了脸,她给李鸿章发电报:
“义和团实为匪类,着各路官兵痛加剿除,务净根诛!”
慈禧转而开始讨洋人的欢喜,想借此早日返回京城。
卧靠!慈禧都一把年纪了,咋办的事像18岁的大姑娘,一会哭一会笑,
前一会还要与洋人决一死战,后一会就量中华之物力,结洋人之欢心。
这老妖婆的心思,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怪不得李鸿章,张之洞发动东南互保,早就知道慈禧反复无常。
如今从利用义和团,到转变剿灭义和团,慈禧的转变不带过渡的。
一场针对义和团的屠杀开始了。
曾经的“义民”,成了“替罪羊”。
刚才,义和团还与清军联手对付洋人,如今清军拿着义和团的名册,在京津、直隶的村子里挨家搜捕,
抓到就砍头,连带着同情过拳民的百姓也遭了殃。
北京菜市口,每天都有上百个拳民被砍头,鲜血顺着石板缝流进排水沟,染红了护城河。
天津卫的城墙下,被枪毙的拳民尸体堆成了小山,野狗啃食到天亮。
直隶乡下,只要家里搜出一张义和团的符咒,全家都得被“连坐”,烧村的火光连烧了半个月。
有个曾经在颐和园表演“刀枪不入”的拳民头目,被清军抓住时哭着喊:“是太后让我们干的!”
刽子手冷笑一声:“现在太后让我杀你。”
刀落头断,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从头到尾,不过是慈禧权力游戏里的一颗棋子——
有用时捧上天,没用时碾成泥。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清宫秘史十二章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