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钟声悠悠响起,余音在巍峨的宫殿间回荡,仿佛在宣告一场激烈交锋的暂时落幕。
然而,朝堂的风云并未就此平息,各派朝臣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分别聚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息,仿佛不商议出一个结果,他们就绝不罢休。
以李邦彦为首的主和派,此刻正聚集在一处偏殿。
李邦彦眉头紧锁,手中的折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打着掌心,脸上满是忧虑之色。他身旁的几位朝臣,也都面色凝重,交头接耳,声音压得极低。
“这次西夏的事情,可真是棘手。”李邦彦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透着无奈,“赵翊那小子,借着这次战事,怕是野心勃勃。要是真让他打下兴庆府,那还了得?”
一位身形消瘦的朝臣附和道:“是啊,李大人所言极是。
武将权力过大,向来是我朝大忌。想当年狄青,平定广西侬志高叛乱,战功赫赫,被封枢密使,可结果呢?还不是被咱们文官制衡,行使不了权力,最后还被弹劾,郁郁而死。”
提及狄青,众人皆是一阵唏嘘。
狄青,这位北宋时期的传奇武将,脸上刺有黑字,人称“面涅将军”。
他一生征战无数,最辉煌的战绩当属平定广西侬志高叛乱。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狄青率领宋军,出其不意,夜袭昆仑关,一举击败侬志高的叛军,稳定了北宋南方的局势。他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却在文官集团的打压下,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狄青担任枢密使后,文官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找各种理由弹劾他,就连一向仁慈的宋仁宗也迫于压力,将他贬出京城。
狄青离开京城后,心情郁闷,最终含恨而死。自那以后,北宋的武将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有出现过像狄青那样出色的将领。
“如今赵翊,与狄青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邦彦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背后的势力,深不可测。
管家对他如此信任和重视,可见其身份非同一般。咱们必须得想个办法,遏制住他的势头。”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低声商议起来,不时有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被其他人反驳,一时间,偏殿内争论不休。
而以宗泽为首的主战派,则在另一处商议。宗泽满脸红光,精神抖擞,手中紧紧握着赵翊的来信,仿佛握着一把利刃。
“赵元帅说得对,西夏这次趁火打劫,绝不能轻易放过。”宗泽用力地挥了挥手中的信,语气坚定,“区区200万贯,就想抹平此事,简直是痴人说梦。
咱们必须让西夏付出沉重的代价,否则,日后他们必定还会再来侵扰。”
一位年轻的武将站起身来,激动地说道:“宗大人,我愿意跟随赵元帅,直捣兴庆府,让西夏人知道咱们大宋的厉害!”
“对,咱们不能怕他们!”其他武将也纷纷响应,士气高涨。
宗泽看着众人,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有你们这份决心,何愁西夏不平?不过,咱们也不能盲目冲动。
如今朝堂之上,主和派势力不小,咱们必须据理力争,让皇上和其他朝臣看清局势。”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开始商讨如何在接下来的朝议中,说服更多的人支持赵翊的主张。
在这两派激烈商议之时,西夏使者却灰溜溜地离开了朝堂。
他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奈,他深知,这次如果西夏不肯付出更大的代价,赵翊真的有可能率领宋军直捣兴庆府。
西夏皇帝对赵翊的忌惮已经到了极点,给他的命令是无论如何都要停战议和,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
想到这里,西夏使者不禁叹了口气,他知道,接下来的谈判,将会无比艰难。
就在西夏使者离开后不久,李邦彦再次找到了他。李邦彦满脸堆笑,可眼神中却透着一丝算计。
“使者大人,别来无恙啊。”李邦彦微微拱手,说道。
西夏使者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回应道:“李大人,不知找在下有何贵干?”
“嘿嘿,使者大人,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李邦彦收起笑容,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次的事情,你也看到了。
赵翊那小子,野心勃勃,他是不会轻易放过西夏的。我劝使者大人,还是多拿出些诚意来,否则,这议和之事,怕是难成啊。”
西夏使者心中一紧,他知道李邦彦接下来要说什么。果然,李邦彦接着说道:“依我看,使者大人至少要出1000万贯,否则,我也无能为力了。”
西夏使者心中暗自叫苦,1000万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他又不敢违抗西夏皇帝的命令,只能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李大人,1000万贯,这实在是太多了。我西夏国力有限,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啊。”西夏使者皱着眉头,苦苦哀求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