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下子就迫使张鲁投降,平定了汉中,却不趁着这个势头谋取巴、蜀,反而留下夏侯渊、张合驻守,自己急忙回北方,这不是他智谋不够、力量不足,肯定是他内部有忧患,被逼迫才这样。现在看夏侯渊、张合的才能谋略,比不上咱们这边的将帅,如果我们发兵去征讨,一定能打败他们。打败他们之后,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积蓄粮食,观察敌人的破绽,等待时机。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推翻敌人,尊崇辅佐汉室;往中间说,可以逐步吞并雍州、凉州,扩大领土;往差的方面说,也能固守要害之地,制定持久的战略。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啊。”刘备觉得法正的计策很好,就率领众将领进军汉中,派张飞、马超、吴兰等人驻守下辨。魏王曹操派都护将军曹洪前去抵御。
鲁肃去世后,孙权让从事中郎彭城人严畯接替鲁肃的职位,统领一万士兵镇守陆口。大家都为严畯感到高兴,严畯却坚决推辞,说自己只是个质朴的书生,不熟悉军事,说话时十分诚恳,甚至流下眼泪。孙权于是让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兼任汉昌太守,代替鲁肃的职位。大家都称赞严畯能够实事求是地辞让。
定威校尉吴郡人陆逊对孙权说:“如今要战胜敌人、平定祸乱,没有足够的兵力是不行的;而山寇作恶已久,凭借着深山险阻为非作歹。心腹之患不解决,很难图谋远方,我们可以大规模地整编军队,选拔其中的精锐。”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陆逊为帐下右都督。正好丹杨的贼寇首领费栈发动叛乱,煽动山越人闹事。孙权命令陆逊去讨伐费栈,陆逊打败了他。接着陆逊整编了东三郡的军队,强壮的人编入军队,瘦弱的人补充民户,得到了几万精锐士兵。长期作恶的势力被清除,所到之处一片清平,陆逊回来后驻守芜湖。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说“陆逊随意征调百姓,所到之处让百姓愁苦不堪”。后来陆逊到都城,谈话间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吏。孙权说:“淳于式告你的状,你却推荐他,这是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是想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才告发我。如果我反过来诋毁他,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可不能助长。”孙权说:“这确实是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魏王曹操让丞相长史王必掌管军事,督察许都的事务。当时关羽势力强大,京兆人金祎眼见汉朝国运将尽,就和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以及吉本的儿子吉邈、吉邈的弟弟吉穆等人谋划杀掉王必,挟持天子攻打魏国,向南联合关羽作为外援。
评论
建安二十二年是三国历史中极具张力的一年。这一年里,魏、蜀、吴三方势力在军事交锋中调整战略,在权力传承中暗流涌动,更在人物抉择中彰显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偶然。透过史书记载的件件史事,我们能清晰看到三国格局走向的关键伏笔。
军事博弈:从濡须对峙到战略转向
年初的濡须之战,成为孙曹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曹操率军进攻孙权据守的濡须,却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在三月引军北还,仅留夏侯惇等二十六军屯驻居巢。这场战役虽未改写实力对比,却催生了政治妥协——孙权派都尉徐详向曹操请降,双方达成和解并“誓重结婚”,暂时结束了东线的长期对峙。这种妥协背后,是双方对现实利益的精准计算:曹操需稳定东线以应对内部权力交接,孙权则需喘息空间以巩固江东根基。
在这场博弈中,蒋钦的“荐贤忘私”尤为亮眼。他不计前嫌,力荐曾处罚自己部下的徐盛,一句“岂敢挟私恨以蔽贤乎”,展现了乱世中难得的胸襟。这种超越个人恩怨的人才观,正是孙权集团能在江东立足的重要原因。而孙权对周泰的“动情激励”,更是教科书级的领导力展现:通过细数伤痕、痛哭流涕的情感联结,既强化了对寒门将领的信任,又以“鸣鼓角作鼓吹而出”的仪式感树立权威,最终化解了朱然、徐盛等人的不服,用情感与制度双重手段巩固了军权。
与此同时,西线的刘备集团正酝酿着战略突破。法正向刘备提出的汉中攻略,堪称三国时期最精准的战略预判。他敏锐指出曹操放弃南攻巴蜀的核心原因——“内有忧逼”,并精准评估夏侯渊、张合的能力短板,提出“上倾覆寇敌、中蚕食雍凉、下固守要害”的三级战略目标。这一判断直击曹操集团的软肋,也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扩张方向。此后刘备亲率大军进兵汉中,张飞、马超等将领屯兵下辨,拉开了汉中之战的序幕,成为蜀汉政权走向巅峰的起点。
权力传承:曹魏储位之争的人性百态
建安二十二年最核心的政治事件,当属曹操立曹丕为太子,这场持续数年的储位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这场较量不仅是曹丕与曹植兄弟间的比拼,更是三国时期权力传承逻辑的集中展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