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胆的目标让所有人倒吸凉气。在1981年,百万利税相当于一个中型国营厂的规模!
"需要多少投资?"王丽华立即抓住关键。
"二十万起步。"陈志远分析道,"扩建厂房十万,新生产线八万,剩下是流动资金。"
这个数字几乎是天文数字。苏晓梅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就算省里给一半贷款,我们也得自筹十万..."
"我有办法。"秦雪突然说,"省医药公司对药膳很感兴趣,可以谈技术合作。"
"外贸订单也是突破口。"周雅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日本客商下周就到。"
讨论越来越热烈,只有苏晓梅沉默不语。会议结束后,她独自留在粮仓核对账目,煤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纤细却坚韧。
"担心资金?"陈志远走到她身旁。
少女摇摇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账本边缘:"我在想...要是成了省级重点,是不是...就要离开这儿了?"
这个问题像记重锤击中胸口。陈志远突然意识到,企业发展意味着走出山村,而这丫头舍不得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总部可以留在这里。"他轻声说,"但确实要在省城建分厂,毕竟交通、人才..."
苏晓梅的笔尖在纸上洇出一朵蓝花。她迅速合上账本,挤出一个笑容:"我...我去看看新泡的辣椒..."
门关上后,陈志远独自站在窗前。月光下的厂房轮廓已初具规模,远处青龙山泉水厂的基建正日夜不停。这一切与他前世的商业帝国相比微不足道,却有种扎根泥土的踏实感。
晨光微露时,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战略升级:1.建立省城桥头堡;2.引进专业人才;3.构建研发体系。"钢笔在"人才"二字上顿了顿,突然听见窗外传来争执声。
秦雪和张建军站在辣椒晾晒架旁,似乎在争论什么。走近才听清,原来是为新生产线的杀菌工艺——秦雪坚持要医用级消毒标准,张建军则认为成本太高。
"停。"陈志远插入两人之间,"折中方案:出口产品用高标准,内销用普通标准。"
这个决策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市场细分的智慧。两人恍然大悟,立即着手修改方案。陈志远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突然想起前世那些MBA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最精妙的管理智慧,往往来自实践而非书本。
上午十点,县邮电所送来加急电报。香港华润公司确认追加五万瓶订单,还附了份新加坡客商的询价单。正当众人欢呼时,第二份电报接踵而至——日本贸易代表团将于下周来访,重点考察药膳产品。
"双喜临门!"王小军乐得翻了个跟头。
但陈志远注意到电报末尾的小字:日方要求提供完整质量控制流程文件,包括HACCP体系认证。这在1981年的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
"什么是...HACCP?"苏晓梅结结巴巴地念着这个陌生词汇。
"一套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陈志远解释,"国内还没几家厂能通过。"
会议室陷入沉默。这个突如其来的高门槛,像盆冷水浇灭了喜悦。秦雪突然起身:"给我三天时间。"
"你有办法?"
"我导师是卫生部专家,刚参与翻译这套标准。"秦雪已经收拾医疗箱,"最不济...我们按标准重建流程。"
这个提议意味着推翻现有体系,工作量惊人。但陈志远知道,要想打开国际市场,这是必经之痛。
"干。"他拍板,"秦医生负责标准转化,张师傅改造设备,晓梅调整质检流程..."
分工既定,全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陈志远亲自挂帅,日夜守在车间。到第三天凌晨,当新版《质量手册》终于定稿时,苏晓梅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最后趴在账本上睡着了。
晨光中,陈志远轻轻为她披上外套。少女的睫毛在阳光下像两把小扇子,嘴角还沾着一点墨水。他鬼使神差地伸手想擦,却在半途停住,转而拾起掉落的钢笔。
笔杆上刻着小小的"远"字——不知这丫头什么时候刻上去的。
日本代表团来访那天,秋高气爽。当领队的田中先生看到完整的HACCP文件时,惊讶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这...这比很多日本工厂都规范!"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生产线上的X光检测仪和秦雪设计的杀菌流程。品尝样品时,田中特意要了杯温水漱口,专业程度可见一斑。
"完美!"他竖起大拇指,"我们想独家代理日本市场!"
谈判桌上,陈志远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合作方案:日方提供技术指导,红星厂负责生产,利润五五分成。这个看似让步的条件,实则锁定了长期合作关系。
"还有个小要求。"签约前,田中突然说,"希望能用'药膳'这个汉语名称,在日本注册商标。"
陈志远心头一动。在前世,多少中华老字号就这样被外资收入囊中。他微笑着摇头:"品牌必须属于我们,这是底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