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基地的胜利,笼罩在沉重的悲恸之中。李晴的遗体覆盖着庄严的旗帜,被缓缓移出维生舱。她的牺牲如同一道深刻的烙印,刻在每个幸存者的心上。陈刚站在指挥台前,眼中布满血丝,悲伤被一种更为冷硬的决心取代。他接过了那柄无形的、染血的权杖。屏幕上,代表“方舟”的光点虽然黯淡(休眠状态),但其庞大的、冰冷的轮廓,依旧是人类头顶无法忽视的威胁。而张伯伦,那个缔造一切的“导师”,正被严密押解回最高安全级别的审讯中心。清算,才刚刚开始。
核心战场一:沉默的方舟与基因锁链。
轨道上的“方舟”虽然休眠,但绝非无害。休眠状态不稳定,且其内部复杂的生物机械系统存在未知风险。
能量枷锁: 技术组启动“方舟”周边所有可用监测卫星(包括临时变轨调用的),构建24小时不间断的多维度监控网:
能量场禁锢: 持续向“方舟”定向发射特定频谱的抑制能量场(基于张伯伦密钥激活信号的反向调制),如同无形的牢笼,压制其任何苏醒迹象。
生物信号监听: 超高灵敏度探测器持续监听其散逸的、极其微弱的生物电信号。目标:捕捉任何代表胚胎意识恢复或系统异常启动的“噪音”模式。任何异常波动都将触发最高级别警报。
物理封锁预案: “裁决者”动能平台及数枚搭载大功率电磁脉冲弹头的卫星保持战备状态,轨道参数持续微调,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方舟”实施物理层面的彻底瘫痪或摧毁。
基因密钥的囚徒: 从UBS金库夺回的“AC-Ω”骨髓干细胞样本,成为控制“方舟”的唯一钥匙,也是最大的风险点。
最高等级生物隔离: 样本被置于地下深层实验室的“生命之匣”——一个由多重物理屏障(贫铀合金、液态金属隔层)、能量场屏蔽(反生物电共振场)以及绝对零域低温维持的终极囚笼。
密钥的“齿痕”解析: 技术组对样本进行纳米级的基因测序和功能激活图谱测绘。目标:彻底解析“端粒酶逆转录触发因子 - Chamberlain氏变异体”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方舟”控制核心的精确对应关系。这不仅是为了稳固控制,更是为了寻找在不依赖原始样本的前提下,永久关闭或安全拆解“方舟”的可能性。
备份与陷阱: 样本被分割成数份,存放于全球多个绝对机密的“末日地堡”。同时,在样本的基因序列中,技术组植入了数层极其隐蔽的“逻辑炸弹”和“溯源标记”。一旦样本被非法激活或试图复制,将触发自毁或暴露窃取者的物理位置。
核心战场二:暗河溯源——张伯伦的帝国残骸。
张伯伦被押入代号“沉默之塔”的审讯中心。他戴着特制的神经抑制项圈和生物电屏蔽手铐,关押在完全电磁屏蔽、无任何自然光的房间。他像一尊石像,闭目养神,对任何问题置若罔闻。撬开他的嘴需要铁证和耐心。
怀表的灰烬与数字烙印: 对日内瓦会场收缴的、内部被生物降解装置焚毁的怀表残骸进行分子级分析:
腔体残留物: 在烧焦的凝胶残留中,检测到极其微量的、与“AC-Ω”样本同源的骨髓干细胞特征蛋白碎片及DNA片段。确认其确为生物密钥载体。
第七轴机关: 精密拆解发现,“第七轴”空腔结构精妙,其触发装置与表冠联动。内部残留的能量特征分析显示,降解装置使用的是一种高能生物催化氧化剂,能在数秒内彻底分解有机质,几乎不留痕。这种技术,指向一个已注销的、曾为特种部队提供装备的瑞士生化公司。
金属的“记忆”: 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对怀表主体金属进行原子层面的扫描。在历经百年和高温焚烧后,某些晶格畸变区域,依然残留着极其微弱的、当年激光刻印“光痕”符号时的应力痕迹!通过超高精度建模,还原了符号的原始刻痕深度和能量特征,与“灯塔-07”、“宏远熔炉”等处发现的激光刻痕进行比对,确认其工具特征完全一致!这成为跨越百年、连接张伯伦家族与“光痕”组织的铁证!
金融网络的“尸检”: 全球金融情报组对张伯伦及其关联实体(基金会、离岸公司)的资金流进行“尸体解剖式”追溯:
“幽灵拨款”追踪: 锁定张伯伦基金会流向“海洋生态研究机构”(关联“海妖号”)的资金,顺藤摸瓜,发现该机构通过复杂的艺术品买卖和虚拟货币洗钱,将资金注入多个东南亚和东欧的“生物科技孵化器”。这些孵化器的共同点:产出极少,但采购了大量受管制的生物反应器核心部件和特种培养基(适用于胚胎/神经组织培养)。
“长寿”背后的阴影: 深挖“VITA CELL”诊所。其客户名单(部分通过瑞士银行保密法漏洞获取)显示,多位全球顶级富豪及政要在此储存了干细胞。背景审查发现,其中三人名下的慈善基金或控股公司,曾向张伯伦基金会提供过“非指定用途”的巨额捐赠。一条“用金钱购买生命备份,同时为黑暗研究输血”的链条隐约浮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