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点”工程的竣工,如同在奔腾咆哮的时间河流中打下了一根坚实的巨桩,为核心领域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内部时间流平稳如镜,与外部全球网络那持续而缓慢的偏移形成了愈发鲜明的对比。这道无形的屏障,是人类面对未知威胁时,用已知科技筑起的最后一道堤坝。
净蚀中心的工作重心随之调整。一部分力量继续维持“锚点”的绝对稳定,另一部分则加倍投入对“归墟”现象的研究,试图理解其本质,而最重要的力量,则转向构建基于“锚点”时间的新一代免疫网络,确保在国家关键领域内部,不再有任何“孢子”能被外部异常时间流激活。
林建奇的目光则投向了更远处。“伍华权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对手不仅利用技术和社会精英,更善于撬动人性最底层的缝隙。那个指示伍华权的神秘“老板”,如同幽灵般消失,但其所代表的威胁模式必须被警惕。
“密钥,启动‘微光’计划。”他下达新的指令,“筛查全国范围内所有刑满释放、社会关系简单、生活困难、易被利用的人员,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档案。联合社区、司法、民政部门,提供必要的就业引导和生活帮扶,从源头减少他们被再次利用的可能性。”
这不是技术对抗,而是更艰难、更琐碎的社会治理和人心争夺。但林建奇深知,若底层土壤不净,再高的技术堤坝也可能被从内部渗透。
那些早已淡出视野的姓名,其最后的波纹终于彻底平复于历史的湖面。
安徽淮南,鲍玉佳 - 名字已湮灭于尘埃。
上海崇明,曹荣荣 - 墓碑上的字迹几不可辨。
石家庄,孙鹏飞 - 在药物的作用下,于精神病院悄然离世,无人送行。
陕西靖康,张帅帅 - 无名墓前的荒草,枯荣一岁又一岁。
河北高碑店,武京伟 - 成为家族记忆里一个模糊的叹息。
广东肇庆,伍华权 - 在重点监控下,继续打着零工,他对曾卷入的事件一无所知,生活依旧困顿,但至少避免了再次滑向深渊。他是“微光”计划试图照亮的万千尘埃之一。
……(其他案犯,如危暐、魏超、林奉超等,其故事早已完结)
而曾代表光明与救赎的人们:
内蒙古,马文平 安享晚年,其慈善事业已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高效运转。
湖北云梦,程俊杰 家族和睦,其子继承遗志,在部队成为骨干。
南昌,梁露 的理论成为行业标准,她本人则专注于培养下一代人才。
浙江嘉定,沈舟 在更高层面的网络安全岗位上,继续发挥着“净壤”尖兵的作用。
西北的少年天才 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前途无量。
个体的叙事或悲壮或平凡,都已汇入历史长河。社会肌体在伤痛后愈合,变得更为坚韧。
就在一切似乎逐渐步入一种新的、高度警惕的常态时,密钥的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
现象并非来自奥尔特云,也非来自月球,甚至不是时间相位偏移。
而是来自“锚点”网络内部。
在某个接入“锚点”的、高度保密的国家级超算中心进行一项极端复杂的宇宙学模拟运算时,其基于“锚点”绝对时间戳的运算日志中,出现了极其微小的时间褶皱。
这些“褶皱”表现为几个运算节点的计时出现了飞秒级的、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的前后颠倒!仿佛时间在那极短的瞬间,在那个超算集群内部,发生了一次微小的“打嗝”或“回流”!
运算结果因此产生了难以忽略的误差。
“这不可能!”“锚点”时间源是绝对稳定的!”技术团队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相信。
但反复核查排除了硬件错误和软件bug的可能。问题指向了时间本身——或者说,指向了“锚点”时间与那个特定超算中心内部复杂量子环境交互时,产生的某种未被预料的效应。
“是‘归墟’的影响渗透进来了吗?”郑雅萍立刻警惕起来。
“不像。”林建奇凝视着那异常的时间褶皱数据,“‘锚点’的外部隔离是绝对的。这更像是…当我们试图用绝对‘干净’的时间,去驱动极端复杂的系统时,反而暴露出了时间本身某种更深层次的、我们尚未理解的‘纹理’或‘不连续性’?”
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猜想浮现在他脑中:“或者说…‘归墟’并非创造了时间偏移,它只是放大或利用了时间本身固有的某种特性?而我们之前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全球网络的时间本身就不够‘干净’,掩盖了这些‘褶皱’?”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背后发凉。如果时间本身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平滑连续,那么“锚点”所守护的“绝对时间”,其基础又是什么?
“立刻组织最高级别的理论物理和量子信息专家,成立‘时间本质’研究小组!”林建奇下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我们正在守护的东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