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脸色彻底阴沉了下来:“谁干的?”
“带头的姓周,说是外商,还跟桐山大学搞合作,来开发环保能源,白皮书都贴了,说是有‘科研支持’。”
乔伊一听,顿时反应过来:
“‘周老板’?外商?环保能源?这不是废彪那个畜生换个名字卷土重来了?!”
“还有桐山大学……李东阳!”陈树咬牙,脸色铁青。
他们偷偷绕进施工区外围,发现:
每一处出入口都设有安保,持“高密级区域”胸牌的保安盘查严格; 工人不说话、不交流; 每天大车进进出出,却没有任何“材料进场”登记表; 公告牌写着“绿色能源开发中心——校企合作项目”。
一切都很熟悉,熟悉到令乔伊背脊发凉。
“这不是再造一个‘三号井’吗?”
“只是这次,他们用的是合法外衣、学术合作、科研名义。”
乔伊喃喃:
“这是废彪的Plan B,‘重启替代计划’。”
陈树低声:“他们不是没动系统……而是换了角度、换了皮,把系统当成‘资源’,正一点一点地偷跑激活。”
两人回头看了一眼那颗老树,乔伊眼中有光——那种久违了的、带着愤怒和责任感的光。
她转向陈树:
“这事不能只有我们知道。”
“王昭得知道,马星遥得知道,张芳、刘小利都得知道。”
“如果老奶奶都能被他们‘抹除’,那我们很快也会被写成‘系统异常项’。”
陈树点头,声音低却坚定:
“咱们得——回归小组模式。”
乔伊深吸一口气:
“这不是调查,这是反击。”
开学后的日子悄然展开,整个城市重新笼罩在课业、目标、排课表和升学指南的节奏中。
可在这节奏之下,乔伊与陈树知道,某些人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那天在五矿废地前看到老奶奶的院子变成钢筋铁网的工地时,他们就已经明白:
“废彪没死,也没消停。”
他只是换了个身份,换了个马甲,换了一个“外商周老板”的面具,继续他的“渗透”与“改写”。
而这一次,他的合伙人,是一个他们曾以为可以信任的学术象征——桐山大学校长李东阳。
“他是专家,是学者,是研究量子结构的,他不可能不知道的危险。”陈树说。
“除非,他知道得太清楚了——所以被逼着合作。”乔伊反推。
陈树摇头:“我们直接去找他,他只会把我们当成‘中二学生’。”
乔伊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一次偶然听来的消息:“他女儿——李芮,今年高三,学习挺一般,正在物色家庭教师。”
于是,她拨通了一个“青华在校生接家教”的推荐热线,发出一条短信:
【您好,我是青华大一学生乔伊,擅长数学、物理、语文等科目,已辅导多名高三学生,教学经验丰富。可提供每周末一对一高强度辅导,愿意到户上门。】
第二天下午,李东阳家回信了:“明天上午九点,请来一趟。”
李东阳家,那是桐山大学教工住宿区的一栋小洋楼,老式雕花门,灰白墙,门口两盆兰花养得极好。
乔伊背着简单的教学包走进时,心跳有一瞬的不规律——“我不是来教书的,我是来追真相的。”
李东阳亲自开的门,个子不高,头发有些稀疏,一双眼镜遮不住那藏不住的疲态。
但他语气平和,甚至有些感激:“现在孩子学得吃力,谢谢你肯来。”
乔伊笑着点头:“我也希望能帮到她。”
她进屋的一瞬间,目光一扫——墙上的照片、地上的报纸、沙发扶手上的实验报告、电视机下方的纸袋……
“每一个角落,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但她心里最在意的不是生活痕迹,而是——实验资料的可能藏匿点。
李芮是个清瘦的女孩,眼神飘忽,语文和数学都学得很乱,像是根本提不起劲。
“你不喜欢上学?”乔伊随口问。
她说:“不是……就是总觉得,考什么,读什么……早就被安排好了。”
这句话让乔伊怔了一下。
她心底一动:“这女孩,可能也接触到‘系统’的一角了。”
她边讲课,边留意李芮偶尔提到的“父亲晚上总关门说‘资料不外泄’”“车库地下有新办公室”等话题。
“信息,一点点拼起来。”
乔伊第一次下课后走出门,回头看了一眼那幢白色洋楼:
“这不是家教,这是一次‘内部潜伏’。”
“我要找到废彪在挖的‘矿’到底是什么——是物质,还是时间本身?”
她从没像现在这么清晰地意识到:
“我们没有输——我们只是还没走到终局。”
那年九月的风,带着一点褪色的热浪,吹进车窗、吹上校服袖角,也吹得这群少年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要“开始另一段人生”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