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她看清系统的“自动调轨”机制之后,她终于明白:“回不去不是问题,一直被‘别的人’决定去哪,才是最可怕的。”
她不想再纠结“回不回去2021”,她现在想要:
“解构Ω,拔掉这台‘定义命运’的机器。”
她要用一个物理学者的身份,进入系统的源头。
可医学——即便是青华的——并不能给她这条路。
于是她选择了最极端,也最纯粹的一种方式:
“重考。”
“这次,我自己选专业。自己定方向。”
“你确定吗?”
老师翻着她的档案,皱着眉:“你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医学新生之一,青华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乔伊看着他,坚定点头:“正因为我不该来,才必须走。”
“我需要从一个真正属于我的起点,再来一次。”
王昭(桐山大学):接到乔伊的电话时,她手里正拿着笔记本在写广播剧剧本。她怔了一下,然后笑了:“你总算不是那个‘想回去的女孩’了,而是那个‘想守住所有人归路的战士’。”
张芳(北津大学):短信只有六个字:“你是我命题。”
她放下电话,跑去哲学系图书馆,把“自由意志”相关论文又借了一摞。
马星遥(桐山大学):他盯着夜空中的星点,只说了一句:“我等你归位。”
然后他转身开始查阅“量子密钥干扰”的文献。
刘小利(职院):拍视频拍了一半,接到消息直接笑了:
“青春剧本回来了!好——姐,咱们这个故事得拍两季!”
乔磊:他没说话,但把那一箱刚刚替乔伊从老家带回来的医学课本,全送给了邻居家女儿,嘴里说:“她以后也许能救人。”
心里却默默加了一句:“而我妹妹,要去救世界。”
乔伊回来第一时间见的,是陈树。
她在他家的小厨房门口敲了两下门:“我不读了,青华。”
陈树正在调试“树二号增强模块”,那一瞬手一抖,烙铁差点烧断线。
他转头看着她,好一会儿,什么也没说。
然后坐下,低声问:“……你确定?”
她点点头:“系统还没死,废彪还在,我不甘心就这样。”
陈树没再问,而是重新把电路板放回桌上,静静地说:“你一个人干太累了。”
第二天,他也递交了退学申请。
——“理由:志愿填报失误。”
桐山邮电学院从此少了个技术鬼才,桐山二中多了个“复读高考研究生”。
乔伊悄悄联系王昭时,王昭正和马星遥在铜大食堂吃面。
听完乔伊的消息,王昭搁下筷子,脸上没一点惊讶,只是嘴角慢慢翘起来:
“你终于下定决心啦?”
马星遥擦了擦眼镜,轻声说:“我就知道你心里那条路,还没走完。”
“支持,百分之一百。”
王昭笑着打趣:“我们留校继续撒糖,你去复读升级版本,我们各有分工。”
张芳正在北津读书,听到乔伊的消息后,只发来一句话:“哲学告诉我:若你的存在不能由你自己决定,那就推翻那个系统。”
然后,又补了一句:“等你归位,我再重新定义‘第一名’。”
刘小利是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
那天他正在录Vlog,听完后镜头前一顿,直接对镜头说:
“观众朋友们注意!历史又要重演啦!乔伊复读啦!!”
他立马拍着胸口:“那我也申请转回桐山!”
室友说:“你转回去干嘛?你成绩……”
小利撩起墨镜:“我不是去读书的,我是去——守住我青春阵地的。”
他们的“复读”,不是对现实的不满,不是被打击之后的逃避。
而是一次主动出击的重启。
一条轨道错了,不是等它修正,而是——重新上路。
就像陈树说的:“Ω系统是量子控制系统。”
“那我们就用主观叠加态,重新‘叠’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轨。”
他们不再做被动变量,而是成为主动干预者。
秋风中,他们再次站在那片熟悉的操场上。
天是那么蓝,桂花飘着香,学生穿着校服奔跑着,桐山又像一年多前那样,热血而滚烫。
王昭拉起乔伊的手:“欢迎回来。”
马星遥淡淡一笑:“我们的故事,还没完。”
张芳远在北津视频连线:“你们好好干,等我回来比试!”
刘小利高举吉他:“嘿嘿,重开战场,青春不败!”
陈树把树一号背在肩上,重新启动设备:“一切准备就绪。”
乔伊的大学生活表面波澜不惊,白天上课,晚上做课题,周末却定期前往桐山大学校长李东阳家中,为他女儿辅导高中课程。
这份“兼职”,她做得极为认真——不只是因为对方是桐山大学的校长,更因为:李东阳曾是被废彪挟持启动Ω核心系统的“主机解码者”,而他现在——正以官方名义在参与所谓“绿色能源开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