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的汉子带着乡亲们来送新收的棉花,看到这幅绣品时,忽然朝着北方跪地叩首,泪水混着笑容滚落:“俺儿子在天有灵,终于能看到家乡收复了!”承瑾走上前扶起他,将一幅绣着“魂归故里”的锦帕塞到他手中,锦帕上用金线绣着小小的魂魄,正朝着故乡的方向飞去。
江南的绣坊迎来了第一位宫廷客人。太后派来的内侍带着圣旨,要订制一幅《万国来朝图》作为寿礼,指定要融合南北绣艺,既要展现黄河的奔腾,又要体现江南的婉约。承瑾亲自带着绣娘赶赴临安,在皇宫的织锦房里与内府匠人一同钻研,将汴京的盘金绣与苏州的乱针绣结合,用孔雀绒线绣出丝绸之路的驼队,用珍珠金线绣出江南的龙舟,整整三个月才完成这幅巨作。
寿宴当日,《万国来朝图》在大殿上展开时,满朝文武皆惊叹不已。赵构望着图中绵延的山河,忽然对承瑾道:“朕要在江南设立绣艺学堂,让天下女子都能学此技艺,将家国山河绣入绢布,代代相传。”承瑾屈膝谢恩,阳光透过殿门落在她发间的并蒂莲玉簪上,折射出的光晕与绣品上的金线交相辉映。
汴京的桃花巷在战火后重获新生。绣坊门前的梧桐树下,相州汉子带来的牵牛花籽发了芽,藤蔓顺着墙垣攀爬,开出蓝紫相间的花朵,与绣坊里飘出的丝线清香交织在一起。往来的客商总会停下脚步,看着墙上不断更新的《收复失地图》,听绣娘们讲述那些绣针与山河的故事。
这日黄昏,承瑾正在绣《千里江山图》的最后一卷。陈柏从江南归来,带回了苏州绣坊新制的缂丝屏风,上面绣着运河两岸的繁华景致。他走到承瑾身边,看着绢布上即将完成的长城烽火台,轻声道:“岳将军派人来说,收复汴京后,要亲自来绣坊题字。”
承瑾手中的金线忽然滑落,在绢布上留下一道闪亮的痕迹。她望着窗外渐渐染红天际的晚霞,轻声道:“那我们要赶在将军回来前,把黄河以北的景致都绣完。”晚晴研开新调的赭石色,香吟找出珍藏的银线,绣娘们围拢过来,指尖的丝线在绢布上飞舞,将雁门关的城楼、太行山的云海、塞外的草原一一绣出,仿佛要将失而复得的山河,都绣进这三丈绢布之中。
檐下的风铃再次响起,这次是逃难归来的百姓带着孩子来了。孩子们手里捧着从各地带来的泥土,有黄河岸边的黄土,有江南水乡的黑土,有蜀地的红土,他们要将这些泥土撒在绣坊门前的梧桐树下,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乡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承瑾放下绣针,走到孩子们身边,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撒下泥土,忽然明白了赵构说的“真正的山河”。那些用绣针绣出的景致,那些藏在丝线里的思念,那些百姓心中的家国情怀,才是历经战火而不朽的江山。她转身回到绣架前,拿起金线,在《千里江山图》的末尾绣下一行小字:“一针一线,皆是山河。”
夕阳的余晖透过梧桐叶,洒在绢布上的山河图景,金线与银线在光线下流转,仿佛真的有黄河在绢布上奔腾,有长城在绢布上蜿蜒。巷子里的风带着牵牛花的香气,伴着丝线穿过绢布的轻响,在暮色中悠悠回荡,成了这个时代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声音。而桃花巷的绣娘们知道,只要手中的绣针不停,这锦绣山河的故事,就会永远流传下去。
喜欢绣骨贞心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绣骨贞心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