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院门口挂起两盏红灯笼,是陈默用旧报纸糊的,外头蒙了层红布,风一吹便晃出暖融融的光。
孙裁缝带着三个徒弟在檐下改衣,老石匠蹲在墙角劈柴,劈柴声混着孩子们的嬉闹,把个小院搅得热腾腾的。
“英丫头!“孙裁缝扶了扶老花镜,手里的针脚走得飞快,“最后七户的棉裤改完了,你看看这锁边……“
他举起条灰布棉裤,针脚细得像蚂蚁爬,“比县城成衣铺的都齐整!“
林英接过棉裤摸了摸,指尖触到针脚的温度:“孙叔手艺好,是咱们村的福气。“
她转身从屋里捧出个粗陶坛,“这是昨儿陈默酿的野蜂蜜,您带回去给孙婶子泡水喝。“
孙裁缝的手在坛口悬了半天,到底没接:“英丫头,我在县城做了四十年衣裳,头回见着这么热乎的营生。“
他抹了把眼角,“往后我那俩徒弟都留在这儿,教村里的丫头们做衣裳,钱不钱的,图个心里踏实。“
林英眼眶一热。
她望着檐下挂着的互助积分榜,刘大丫的名字被雪水浸得有些模糊,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这时陈默从屋里出来,手里捧着本书,封皮是他自己糊的,写着《村级信用体系初探》。
“你看。“他把书递给林英,扉页上用钢笔写着:“致林英!愿与你共量世间冷暖。“字迹工整得像刻在木头上。
“我查了县图书馆的资料,咱们的积分制,和古代的'义仓'、'社学'都有渊源。“他指了指窗外的积分榜,“你建的不是裁衣棚,是人心的秤。“
林英翻着书页,指尖触到他工整的笔记。
灶房里飘来炖肉香,她忽然想起刚重生时,这院里飘的是树皮煮水的苦味儿。
如今连雪地里的麻雀都胖了些,扑棱棱落在积分榜上,啄了啄刘老三的名字。
“姐!“林建国从裁衣棚跑过来,怀里抱着本新册子,封皮是他用红布缝的,“互助总账!“他把册子递给林英,“往后每月初一公示,我记的账,比赵叔的还清楚!“
林英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
林建国的字还带着孩子气的歪扭,第一行写着:“腊月廿三,孙裁缝教锁边,积分十五;老石匠劈柴十捆,积分二十。“
她抬头看弟弟,他鼻尖冻得通红,眼里却亮得像星子,这哪是从前那个啃树皮的小娃?
分明是棵在风雪里抽枝的小松苗。
“建国。“林英蹲下来,替他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从明儿起,这本账由你保管。“
林建国的眼睛一下子睁圆了:“真......真的?“
“真的。“林英摸了摸他冻硬的耳朵,“你是哥哥,要替姐看住这份暖。“
陈默站在檐下望着这对姐弟,忽然想起前日在公社看到的通知,县妇联的试点名单上,靠山屯的名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他摸了摸兜里的钢笔,那支笔是母亲送的,从前他总觉得沾了墨水的手不够有力气;如今握着它记积分、算工分,倒比握枪杆还踏实。
暮色漫下来时,雪停了。
林英送孙裁缝出院门,转身见陈默正往灶房添柴,火星子溅起来,落进他的发梢,像撒了把金粉。
她刚要过去,眼角瞥见门缝里塞着张纸,和前日赵铁山塞的那张一样,边角留着蓝墨水的痕迹。
她弯腰捡起,展开。
上面写着:“副业积分可抵公粮三成,需报公社备案。赵铁山,腊月廿三。“
林英望着远处渐浓的夜色,忽然笑了。
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她却觉得心里烫得厉害,这山坳里的暖,到底要捂热更多人了。
腊月廿四的晨雾里,林建国蹲在裁衣棚前擦木牌。
他用布巾仔细抹着“靠山屯互助积分榜“,连木缝里的雪渣都抠了出来。
林英端着热粥过来时,见他对着木牌嘀咕:“明儿要去生产队备案,可不能让它脏了。“
林英把粥递给他,看他捧着碗呼呼吹热气。
远处传来鸡叫,她望着雪地里渐渐清晰的山路,想起赵铁山塞的纸条,想起陈默的书,想起孙裁缝的针脚。
这些人和事,像根根线,正把这穷山坳里的日子,缝成件暖融融的棉袄。
“姐。“林建国突然抬头,嘴里还塞着馒头,“明儿我抱着总账去生产队,赵叔要是问...我该咋说?“
林英摸了摸他的头,望着东边渐白的天:“你就说,这账里记的,是靠山屯的日子。“
雪光漫上来,把林建国怀里的红布册子映得发亮。
他低头看了眼,又抬头看林英,她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像棵扎根在雪地里的树,正把所有的暖,往更深处送。
喜欢重生1958,扛枪打猎带富全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重生1958,扛枪打猎带富全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