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多瑙脉涌·雪山灵醒
当多瑙河的晨雾漫过河岸的芦苇丛时,林羽正站在一座混凝土水坝的边缘,指尖触碰着冰凉的坝体。下方的河道里,水流湍急却显得浑浊,几艘货船缓慢驶过,螺旋桨搅起的泥沙让原本该清澈的河水泛起土黄色——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的屏幕上,灵气纯度数值停在41%,能量波动曲线像被扯断的线,断断续续没有章法。
“这是‘铁门水坝’,多瑙河中游最关键的水利设施,”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伊娃指着水坝两侧的河道,“二十年前建坝的时候没考虑灵脉,坝体直接切断了河流的‘主灵脉通道’,加上上游的工业废水一直往河里排,现在不仅河里的灵脉生物快没了,连岸边的芦苇都比以前矮了一半。”
苏瑶蹲下身,将水质检测仪放入水中,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红色数据:COD(化学需氧量)超标3倍,氨氮含量超标2.5倍,重金属铅含量接近限值。“污染和水坝阻断是双重打击,”她在防水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灵脉需要水流带动能量循环,现在水流被截、水质被污染,灵脉就像‘缺氧的鱼’,根本活不起来。我们得先建‘灵脉导流通道’,再清理河道污染,双管齐下才能让多瑙河的灵脉醒过来。”
乐乐抱着从深海科考船带回来的“深海守护浮标”模型,看着浑浊的河水,小声说:“以前在课本上看到多瑙河是‘蓝色的飘带’,现在怎么变成黄色的了?我们一定要让它重新变蓝!”
阿哲已经背着无人机走到了河对岸,他操控着无人机升空,镜头扫过水坝上下游的全貌:“从航拍看,水坝下游有三段河道淤塞严重,上游有两个隐蔽的排污口在偷排废水。我先绘制详细的污染和淤塞地图,方便制定清理方案。”
当天下午,林羽和伊娃一起拜访了当地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面对“水坝阻断灵脉”的质疑,水利部门负责人一开始还辩解“水坝是为了防洪和发电”,直到林羽拿出十年间的对比数据——建坝前,多瑙河中游的灵脉鱼(如多瑙河鲑)年产量能达到50吨,现在不足5吨;建坝前,河岸植被覆盖率85%,现在降到60%,且多为耐污的杂草。
“灵脉不是‘看不见的东西’,它和生态、甚至经济都挂钩,”林羽指着数据,“如果河流灵脉持续衰竭,再过五年,这里的渔业会彻底消失,连依靠清洁水源的旅游业都会受影响。我们提出的‘灵脉导流通道’方案,不会影响水坝的防洪和发电功能,还能让河流生态恢复,这是双赢。”
环保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会立刻联合执法,查封偷排的排污口,并要求上游工厂安装污水处理设备,达标后才能排放。最终,水利部门同意在水坝一侧开凿一条辅助河道,用于建设“灵脉导流通道”;环保部门则承诺一周内完成排污口清理和河道初步清淤。
接下来的十天,多瑙河两岸掀起了一场“脉涌行动”。林羽和阿哲负责“灵脉导流通道”的施工监督——他们用特殊的透水混凝土搭建通道侧壁,通道底部铺设嵌有灵脉晶石的石板,这样既能让水流通过,又能引导灵脉能量顺着通道循环;苏瑶则带着志愿者和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乘坐清淤船清理河道淤塞,还用“灵脉净化剂”(一种由水生灵脉植物提取物制成的药剂)喷洒污染水域,加速污染物分解。
乐乐的任务是“河流小卫士”,她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在河岸种植“灵脉水生植物”(如灵脉芦苇、灵脉香蒲)。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叶片还能释放微弱的灵脉能量,帮助改善水质。“大家看,”乐乐拿着小铲子,教孩子们挖坑,“灵脉芦苇的根长得很深,能抓住水里的脏东西,等它们长大,河水就会变清啦!”
一个名叫卢卡的小男孩听得格外认真,他还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养的金鱼,小心翼翼地放进刚种植完植物的浅水区:“如果这里的水变清了,我的小鱼就能在这里安家了。”
一周后,第一个“灵脉导流通道”建成并试水。当水流顺着通道缓缓流过时,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的屏幕突然亮了——原本断断续续的能量曲线慢慢变得连贯,灵气纯度从41%升到了47%。更让人惊喜的是,伊娃在通道下游发现了几条小鱼苗,虽然不是灵脉鱼,但至少证明水质在变好。
“灵脉开始循环了!”伊娃激动地大喊,岸边的志愿者和孩子们都围过来看,卢卡更是兴奋地指着水面:“你们看!小鱼在游!它们喜欢这里的水!”
又过了三天,上游的排污口全部被查封,河道淤塞也清理了大半。苏瑶用水质检测仪再次检测,数据已经明显好转:COD和氨氮含量降到了标准限值内,重金属含量也大幅下降。林羽操控着无人机,在水坝上空盘旋,屏幕上能清晰看到,“灵脉导流通道”的能量波纹正顺着河道向下游扩散,像给多瑙河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