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目送她离去。
他站在殿前,神情复杂,眼中交织着担忧与欣喜。
这时,长孙无垢端着点心走进来。
见李世民手中拿着一封信在发呆,而殿内已不见李丽质的身影,便轻声问道:“丽质已经走了?怎么不留她在宫中用膳?”
李世民回过神来,摆了摆手道:“让她好好休息吧,一路奔波,定是累了。”
“对了,你明日安排几个伶俐的侍女去长公主府,她如今有孕,需要有人细心照料。”
他不放心让李丽质独自居住。
若腹中胎儿出了差池,到时悔之晚矣。
“好,那我明日就……等等!”
长孙无垢本能地答应下来,忽然回过神来,满脸震惊地望向李世民,语气陡然提高:“你说丽质怀孕了?!”
她惊得手中托盘哐当一声摔落在地。
此时她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李丽质怀上了!
“是她亲口告诉寡人的,算起来应该已经一个月了,是在来路上发现的。”
李世民平静地对长孙无垢说道。
她听罢,整个人如遭雷击,喜悦来得太过突然,让她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可是……我先前问她时,她为何一字不提?这么大的事……”
长孙无垢语气中带着慌乱,双手紧握着衣袖。
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子女怀子的消息,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情绪稍定之后,她便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
“安胎的药要配齐,雪莲、人参都不能少。平安符得请高僧开光,孩子的衣物也得提前准备。稳婆、奶妈都要挑最好的……”
“不知道是男是女,名字该取什么才好呢……”
她一个人喃喃自语,思绪已经飞得很远,从李丽质的调养安排,一直想到了孩子的满月宴和抓周。
“你来安排吧,寡人还有别的事。”
李世民早已从最初的喜悦中抽离,将此事交予长孙无垢后,便离开了立政殿。
他从立政殿出来,径直前往御书房,命太监召来长孙无忌等人。
在等待期间,李世民打开了扶苏寄来的那封亲笔信,仔细阅读起来。
信中内容不多。
开头是对他寿辰的祝福,接着便是关于秦宋交战之事。
扶苏在信中没有虚言大义,也没有借李丽质之名要求唐国出兵。
而是直白地分析利害关系。
若是唐国愿出兵共伐宋国,两国可平分战果,秦亦可在利益上适当退让。
若唐国不愿出兵,秦国也会独自吞并宋国,不会强求。
“这般自信?呵……”
李世民看完信后,轻笑摇头。
他欣赏扶苏的坦荡,更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封信的意思再明白不过:
唐若出兵,共担风险,共享更大利益。
若不出兵,秦国也能独自吞下宋国,而唐国也就再无插手的余地。
总之,扶苏的信中透出一个态度——灭宋,势在必得!
这是一份无可比拟的底气。
读罢此信,李世民已可断定,扶苏并未授意李丽质来唐。
扶苏所展现出的姿态并非向唐国求援,而是希望与唐国达成一次对等的合作!
你出兵,战后利益均分;
你不参战,那就只能旁观。
有这样强硬的资本与信心,扶苏又怎会让李丽质亲自前来恳求出兵?
正当李世民在心中反复权衡此事时,一名内侍前来禀报:“陛下,长孙大人、房大人和杜大人已到。”
“让他们进来。”
李世民收起思绪,点头应道。
内侍应命离去,不多时便将长孙无忌等臣带入书房。
“参见陛下。”
长孙无忌等人入内后,齐齐向李世民行礼。
等众人到齐,李世民也不绕弯子,直接开口:“秦宋之间这场仗,你们怎么看?我们大唐是否该出兵助秦?”
李世民如此开门见山,群臣一时愣住。
但很快便各自陷入沉思。
长孙无忌率先说道:“臣认为出兵助秦攻打宋国,对我大唐不利。”
“宋国富庶,兵力多达一百五十万,几乎是秦国的两倍!
而我大唐兵力不过七十万,即便与秦国合兵,也仍不及宋国。”
国力强盛,自然能养得起更多军队。
在中原五国中,宋国的兵力只略逊于汉国。
唐国虽也富足,但受限于马匹不足,未曾大规模扩充军队,始终维持在七十万左右。
秦国兵多,也是国情所迫。
北方有匈奴压境,必须部署三十万重兵,黄河一线也需十万人驻守,至于赵地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即便国力有限,秦国也必须强军扩兵。
“不错,眼下突厥之患未解,若贸然卷入与宋国的战争,恐怕会被拖入深渊。”
房玄龄神情凝重地附和。
宋国朝中贤臣良将众多,国库充盈,足以拖垮任何对手。
大唐绝不能陷入这样的战争泥潭。
一旦深陷,便难以抽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