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当真行刺了某位权贵,或许真能在史册中留下一笔。
只是这代价,便是全族老小的性命!
李沐望着这群宝贝工匠,既觉好笑又感无奈,只得设法安抚。
他挺直腰背——
李沐缓缓吐出"大唐科学院"五字,神色肃穆如奉天命。
他深知,这名称必将成为大唐的骄傲,在青史中绽放异彩!
可匠人们却愈加困惑。
"大唐俺们懂,可这'科学'是何物?"
"能填肚子不?"
也怨不得他们——这崭新字眼,任谁都是头回听闻。
李沐耐着性子解释道:"科学乃可验证之理,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可匠人们眼中蚊香圈越转越多。木匠杨三尺揉着太阳穴嚷道:"公子爷,说人话成不?"
李沐瞧见门外树影婆娑,忽生明悟:"罢,咱们来做个小戏法。"
众人随他步入空屋,但见李沐取来两枚玲珑剔透的玻璃圆片。匠人们凑近端详:"乖乖,这水晶冻似的宝贝!"
"杨师傅,劳烦打两个木架。"李沐边安排边指挥众人封窗,"记得留个竹管小孔。"不多时,暗室即成。
当阳光穿过竹管,经玻璃折射在素绢上时——若在场有墨家传人,定会惊呼:这不正是《墨经》所载的小孔成像!
李沐轻轻拨动镜片,调整着距离,“最后方的挡板要保持完全通透。”
工匠们茫然地跟着他的动作移动视线,如同提线木偶般呆滞。他们木然地望着那块白色挡板,目光随着光点游移。
突然,所有人如同触电般浑身僵直。
"这......"
"怎么回事?"
"我看到了什么?"
每个工匠都瞪圆了眼睛,脸上写满震惊。他们死死盯着那块挡板,仿佛目睹神迹降临。
"那棵树......院墙......"
"这不是门外的景色吗?"
"李公子竟用两面镜子和小孔,将窗外景象投射到挡板上!"
"如此清晰明亮......"
"莫非是仙术?"
洁白的挡板上清晰地映出窗外每一处细节,这不可思议的景象让众人久久不能平静。
杨三尺颤抖地看着自己的手掌,又望向桌案上的......
(小孔成像的实验彻底颠覆了工匠们的认知。他们呆立在原地,听着李沐的讲解,脑海中一片混沌。
"这就是......科学?"
"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杨三尺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李沐赞许地点头:"正是!万物法则皆属科学。来,你们亲手试试。"
在他的指导下,工匠们反复调整装置,在窗外悬挂不同物品进行实验。最后甚至拆除重建,直至成功再现小孔成像。
当亲手完成实验时,杨三尺寸眼中既有豁然开朗,又浮现更深困惑:"我学会如何成像,却不明白其中道理。"
李沐欣慰地取出纸笔,详细讲解光的直线传播与折射原理。工匠们如同窥见天地奥秘,难掩兴奋之情。
"原来如此!"
"这就是科学的真谛啊!"
这堂令人终生难忘的课程虽解开了众人疑惑,但杨三尺寸仍不满足:"李公子,这科学之道......"
杨三尺挠着头,满脸困惑。
“就算明白了这玩意儿,又能怎样?”
“在木板上倒映外面的景色,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当衣服穿,还耗费这么多材料,这到底有什么用?”
“难道就为了好看?”
这位刚解决温饱的木匠,实在想不通小孔成像的意义。
在他看来,没用的东西,研究得再透彻也毫无价值!
他更不明白,为何李沐执着于探索这些,还说什么“科学”能让工匠名垂青史!
李沐微微一笑,神色神秘。
“真想知道它有什么用?”
“那就先来帮我打磨镜片吧。”
他命人取来几块上等透明玻璃和工具,亲自指导杨三尺按照严苛标准打磨。
这活儿极为精细——
没有精密工具,全凭手工,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杨三尺虽累得够呛,但为了答案仍咬牙坚持,很快完成了任务。
此时,距李沐讲解小孔成像已过去三日。
一完工,杨三尺就急匆匆赶到李府求见。
“李公子,镜片都按您的要求磨好了!”
“现在能告诉我这东西的用处了吧?”
李沐仔细检查后满意点头。
“把青铜筒拿来,我教你组装。”
这特制的青铜筒套工艺精湛。
杨三尺手脚麻利,在李沐指导下将镜片与筒套组合,制成一件奇特装置——
正是单筒望远镜!
李沐接过望远镜,举到眼前。
数百米外的行人、草木清晰可见,连老李脸上的皱纹与白发都一览无余。
“啧……”
“看着挺年轻,没想到也老了啊……”
他正要放下,突然愣住。
“老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