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解释符箓纹”的理论,如同一道撕裂夜幕的闪电,将符箓之道的认知照得一片雪亮。无数符师沉浸在对传统符纹的重新解读中,以往依赖经验和模糊感觉的绘制技巧,如今有了清晰的微观图景作为指导,效率与成功率显着提升。
然而,秦洛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化学键理论解释了符纹的“静态结构”,但符箓的真正玄妙,在于其“动态功能”——在于灵力如何被引导、存储、转化、释放。这涉及能量(灵力)在符纹这个“分子集合体”中的具体行为。
这一日,秦洛在“符箓化学”版块发布了一个简短的预告:“明日辰时,将于几何画板演示区,解析灵力在符纹中的运行轨迹——从‘分子轨道’视角。”
“分子轨道?”这个陌生的词汇立刻引起了广泛猜测。
【分子轨道?是何物?与化学键有何不同?】
【听起来比化学键更玄乎了!】
【莫非能解释灵力为何能沿特定路线运行?】
期待与疑惑交织,让辰时的演示还未开始,便已吸引了空前数量的神识关注。
辰时整,虚拟演示空间内,秦洛的神识化身如期而至。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诸位,化学键描述了原子如何连接成分子,可视为符纹的‘骨架’。而‘分子轨道’理论,描述的则是电子(类比我们的‘灵子’)在分子中的分布与运动状态,可视为符纹的‘血脉’与‘神经网络’。正是这些轨道的能量、形状和对称性,决定了分子(以及我们的符纹)如何与外界能量(灵力)相互作用。”
他首先展示了一个最简单的“分子”——由两个“灵性氢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灵氢分子(H?)”。
“在原子单独存在时,电子(灵子)在特定的‘原子轨道’中运动。当两个原子靠近形成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会发生线性组合,形成属于整个分子的‘分子轨道’。”
秦洛操控几何画板,只见两个球形(s轨道)的原子轨道相互靠近,然后如同水乳交融般,组合成了两个新的轨道:一个成键轨道(σ),电子云密集分布在两原子核之间,如同一条坚实的纽带,能量低于原原子轨道;一个反键轨道(σ*),电子云主要分布在两原子核外侧,中间有一个节点(电子云密度为零),能量高于原原子轨道。
“通常情况下,电子(灵子)会优先填入能量更低的成键轨道,这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秦洛解释,“而反键轨道,通常是空着的。”
他话锋一转:“但是,当外界能量(如特定频率的灵力)注入时,处于成键轨道的电子(灵子)可以被激发,跃迁到反键轨道!”
随着他的操作,一道模拟的灵光注入“灵氢分子”,一个代表电子(灵子)的光点从坚实的σ轨道,猛地跳到了虚悬的σ*轨道上。
嗡!
整个“灵氢分子”模型剧烈震动起来,那条代表化学键的链接瞬间变得虚幻不稳!
“看,一旦反键轨道被占据,化学键就被削弱,甚至可能断裂!这就是许多攻击性、破坏性符箓,其能量爆发阶段的微观原理——通过特定方式的灵力注入,激发反键轨道,破坏符纹关键部位的化学键,释放出巨大能量!”
台下观众恍然大悟!原来符箓的爆炸、冲击等效果,根源在此!
接着,秦洛展示了更复杂的π键分子轨道,比如“灵乙烯分子(C?H?)”。他重点展示了其最高已占轨道(HOMO) 和最低未占轨道(LUMO)。
“HOMO是电子(灵子)能占据的能量最高轨道,如同符纹的‘最高蓄水池’;LUMO是空着的能量最低轨道,如同符纹的‘最低入口’。”秦洛用生动的比喻解释,“许多符箓的能量传递与转化,就依赖于HOMO与LUMO之间的电子(灵子)跃迁,或者与其他分子(环境灵气、目标物质)的HOMO-LUMO相互作用。”
为了将理论落到实处,秦洛再次祭出经典案例。
案例一:流光遁影符(加速/隐匿)
他展示了一个中阶符箓“流光遁影符”的局部关键符纹。这个符纹由一系列交替的单双键(富含π键)构成一个复杂的共轭体系。
“看这里,”秦洛放大符纹,几何画板自动计算并渲染出其π体系的分子轨道能级图和形状,“这个共轭体系拥有一个能量跨度很窄、分布广泛的π分子轨道系统。其HOMO与LUMO能隙极小!”
他模拟一道温和的灵力注入。
只见代表电子(灵子)的云团在整个共轭π体系中顺畅地流动、离域,并且极其容易在HOMO与LUMO之间发生跃迁。这种特性,使得该符纹能够极其高效地“吸收”特定范围的光线和灵力波动,并将其转化为扭曲光线、干扰感知的能量场,或者用于激发身法加速!
“此符的隐匿与加速之效,根源在于其符纹特定区域拥有高度离域、能隙极小的π分子轨道系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