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亚关于蜀地、殷商、周原之间基于资源与地缘政治的推论,以及永宁那更为宏观的“战略制衡”补充,如同两块拼图,将这幅神秘壁画的意义从单纯的历史记录提升到了关乎王朝气运的隐秘战略高度。
然而,这解答了一部分“为何在此”的疑问,却并未直接指明“出路何在”。
永宁的视线从壁画上移开,再次扫视这间宏大的地下。她的目光掠过那些沉默的铜雕像,掠过穹顶缓缓流转的星图,最终,又一次落在了大殿中央那片始终荡漾着柔和银辉的池水上。
之前,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寻找物理上的出口或机关,对这池水虽有关注,但主要集中在其光源特性以及可能的水源意义上。
此刻,在经历了壁画带来的认知冲击后,一种强烈的直觉告诉她,这池水,绝不仅仅是照明或景观那么简单。
它位于整个室内的最中心,所有的铜雕像似乎都隐隐朝向它,穹顶星图的流转也仿佛与它的波光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呼应。
它是整个空间毋庸置疑的核心。
她需要更近距离的观察。
她绕过池边的石台,小心翼翼地靠近池畔。
离得越近,那股若有若无的、之前被她忽略的、带着特殊金属腥气的味道愈发明显。这不像是寻常水质腐败或矿物析出的气味。
她蹲下身,忍着那股不适的气味,凝神向池中望去。池水荡漾,银辉流转,看不清池底。
她想了想,从怀中取出之前用来刺破指尖的细小骨刺,将其一端缓缓探入那银色的“水面”。
没有预想中的阻力,也没有水波的明显荡漾。骨刺悄无声息地没入,拿出来时,尖端沾染了一层致密、光滑、仿佛自带光芒的银色液体。这液体在骨刺尖端形成完美的球面,滚动着,竟然完全不浸润骨质的表面!
她凝眸,心一沉。
一个在现代社会堪称常识,但在这个时代绝对属于诡异秘辛的名词,瞬间炸响在她的脑海——汞!也俗称水银!
这满池的,根本不是什么发光的水,而是液态的金属汞!
巨大的惊悚感让她几乎要向后跌坐。
她强迫自己稳住心神,仔细观察。那层荡漾的“银辉”,并非反射自穹顶星图或其他光源,而是水银自身在缓慢流动、挥发过程中产生的微光!
这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现象,但在此情此景下,显得无比诡秘和……不祥。
水银……
在永宁的认知里,以其毒性、重量、高密度、流动性以及独特的金属光泽着称。在古代,它常被方士用于炼丹,被认为与“不朽”有关,但也因其剧毒而充满危险。一些王侯大墓中,也会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象征疆域或防腐。
但现在是三千多年前,在这里,在这座深藏于周原地下、可能与古蜀文明有关、充满了星图秘术的“圣地”之中,如此巨量的水银,汇聚成池,其作用绝对超越了简单的象征或防腐!
她的思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将进入此地后观察到的所有细节,如同散落的珍珠,用“水银”这根线重新串联。
水银是液态金属,具有极佳的反光性。这满池的水银,其平静或缓慢流动的表面,是否正是一面巨大的、用于映照穹顶星图的“镜子”?星图流转,其影像投于汞池之中,形成天地倒悬、星宿沉浮的奇异景象,这在上古巫术或天文观测中,是否具有特殊意义?比如,用于观测某些不易直接观察的星象,或者进行某种“镜像占卜”?
那些铜雕像的材质是铜锡铅合金。水银能与多种金属形成“汞齐”。这些雕像的特定部位,是否曾被涂抹或浸泡过水银,以达成某种特殊的表面效果,如模拟星光,或者……作为某种能量引导的媒介?雕像的排列和姿态,是否在引导着大殿内某种由水银挥发、流动所形成的特殊“气场”或“能量场”?
那些墙壁和地面上复杂的花纹,被称为“地脉契文”。水银密度极高,流动性特殊。这些纹路,是否部分构成了引导水银在特定路径下缓慢流动的“沟渠”?利用水银的流动来模拟“地脉之气”的运转?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设计和工程能力。
还有很令人费解的一点,这满池的容量估计有上百吨的水银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时代的铜铸造技术登峰造极,对金属的性质应有深刻认知。这些水银是否有关联?
而且,古蜀文明的神秘主义色彩浓厚,拥有与中原迥异的宇宙观和祭祀体系。
他们是否掌握着某种利用水银进行神秘仪式的独特知识,并将其传授或应用于此?
……
将这些线索整合,一个关于这个“圣地”真正作用的惊人推测,在永宁脑中逐渐清晰。
这里,绝不仅仅是一个记载预言的档案馆,或者一个简单的祭祀场所。
它更像是一个多功能复合体。
很有可能是一个宏大的天文观测与模拟装置。利用穹顶星图,根据真实星空刻画或具备某种机械动力运转和下方巨大的水银镜面,进行精密的星象观测和推演。周人的祖先与天文历法关系密切,掌握高超的天文知识是可能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