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滤镜测评”成为美妆圈的“新标杆”,苏清颜的名字几乎与“专业”“真实”划上等号时,国内头部美妆品牌“瓷颜”的研发总监周明,带着一份特殊的合作邀约,走进了她的工作室。“苏清颜女士,我们正在研发一款‘敏感肌修护精华’,想邀请你和你的团队,从‘用户体验’和‘测评视角’,参与到研发的核心环节中。”周明递上的方案里,没有常规推广合作的“带货指标”“宣传要求”,反而写着“参与配方调试、包装设计、使用场景测试”等前所未有的条款——这是头部品牌首次向美妆博主开放“研发前端参与权”,意味着苏清颜将从“事后评判产品的测评者”,转变为“事前参与打造产品的共创者”。
这个邀约,让苏清颜和团队既意外又兴奋。“瓷颜”作为深耕美妆行业二十年的头部品牌,以“研发实力雄厚”“成分安全可靠”着称,此前推出的多款护肤品,都曾被苏清颜纳入“无滤镜测评”清单,她在视频中对品牌“敢于公开原料来源”“重视用户反馈”的评价,曾让不少粉丝成为“瓷颜”的忠实用户。但“参与研发”的合作模式,不仅对苏清颜是全新挑战,在整个美妆直播领域也无先例可循。
“为什么会选择我们?”苏清颜直言不讳地问。周明笑着解释:“我们关注到你的‘无滤镜测评’,不仅会分析产品的‘优缺点’,更会深入挖掘‘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比如你测评我们旧款面霜时,指出‘质地厚重导致油皮不适’,还给出‘增加植物油脂比例、降低矿脂含量’的具体建议,这些基于用户真实体验的专业判断,正是我们研发中最需要的。”他补充道,“新品面向‘敏感肌’,但市场上很多‘敏感肌产品’要么‘修护力不足’,要么‘肤感黏腻’,我们希望跳出‘自卖自夸’的研发闭环,让真正懂用户、懂测评的人,帮我们找到‘效果与体验的平衡点’。”
为了确保合作的“真实性”,苏清颜团队提出三个核心诉求:一是“全程透明”,研发过程中的配方调整、测试数据需对团队开放;二是“建议决策权”,针对用户体验的改进建议,需纳入研发团队的核心考量;三是“最终测评独立”,新品上市后,苏清颜仍会以“第三方测评者”身份进行无滤镜测评,无论结果好坏均如实呈现。周明当场答应:“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共创’,不是让你‘背书’,而是让你‘挑刺’,帮我们把产品做得更贴合用户需求。”
一周后,苏清颜带着团队核心成员李然、美妆测评师陈璐,走进了“瓷颜”位于上海张江科技园的研发中心。推开实验室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数十个贴着“修护精华配方小样”标签的试管,穿着白大褂的研发人员正围着实验台记录数据。周明指着一排试管介绍:“目前我们已经筛选出3版核心配方,分别侧重‘快速舒缓’‘屏障修复’‘长效保湿’,但在内部测试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今天想请你们从‘普通用户’和‘专业测评’双视角,给出反馈。”
苏清颜首先拿起“侧重快速舒缓”的1号配方小样,按照“无滤镜测评”的标准流程操作:先在手背涂抹,感受质地;再用皮肤测试仪检测“吸收速度”“泛红缓解指数”;最后记录“是否有刺痛感”“黏腻度”等细节。“质地偏稀,像水一样,虽然吸收快,但涂完后手背有点紧绷,干敏肌冬天用可能不够滋润。”她放下小样,又拿起2号配方,“这个质地是乳液状,吸收稍慢,但滋润度刚好,不过涂开后有轻微硅感,油敏肌夏天用可能会闷。”轮到3号配方时,她眉头微蹙:“修护力确实强,用皮肤测试仪测,泛红缓解指数比前两版高15%,但肤感太厚重了,涂完十分钟还没完全吸收,后续叠加面霜肯定会搓泥。”
陈璐作为“油敏肌”测评师,补充道:“我刚才用pH试纸测了一下,1号配方pH值6.2,2号和3号都是5.8,虽然都在安全范围,但1号对皮肤屏障脆弱的敏感肌来说,还是偏碱性了,长期用可能会加重泛红。”李然则从“使用场景”角度提出问题:“现在的小样都是广口瓶包装,取用时容易污染,敏感肌本身皮肤脆弱,一旦配方被污染,很可能引发过敏,包装设计必须改。”
研发团队的成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建议,周明感慨道:“你们提出的‘肤感分层适配’‘pH值细节’‘包装卫生’,都是我们内部测试时忽略的点——我们太关注‘成分功效’,却忘了用户最在意的是‘好不好用’‘安不安全’。”当天下午,苏清颜团队与研发人员展开长达3小时的研讨会,最终确定了“配方优化方向”:以2号配方为基础,减少10%的硅烷类成分,替换为植物来源的角鲨烷,解决“硅感闷肤”问题;添加5%的泛醇(维生素B5),平衡“修护力”与“滋润度”;将pH值调整至5.5,更贴近皮肤天然酸碱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