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1年10月,中国公益联合会正式授予苏清颜“国家级公益大使”认证,这是该机构首次将这一荣誉授予直播领域从业者。认证词中明确提到,苏清颜通过“直播+公益”的创新模式,在乡村振兴、助学助教、行业规范推动三大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累计带动超2000万人次参与公益行动,惠及乡村儿童超5000人、农户超1万户,其实践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与此同时,她受邀出席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国际公益创新论坛”,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直播行业的代表,分享“中国直播公益模式”,引发全球参会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成为中国公益力量走向国际的重要名片。
此次“国家级公益大使”认证的评选,历时6个月,经过“公益项目评估、社会影响力调研、公众满意度投票”三大环节。在公益项目评估中,“清颜助学计划”因“5所希望小学建成、10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超10万册图书捐赠”的扎实成果,被评为“年度优秀公益项目”;“乡村振兴直播项目”则因“带动10县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00%、培养210名农村主播”的产业赋能效果,成为“公益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社会影响力调研显示,苏清颜的公益行动相关报道累计覆盖超5亿人次,92%的受访者认为其“让公益更透明、更贴近普通人”,85%的农村主播表示“受其影响开始参与公益直播”。最终,苏清颜以全票通过的成绩获得认证,中国公益联合会会长在认证仪式上表示:“苏清颜的创新之处在于,她没有把公益当成‘单独的活动’,而是将其融入直播的日常,让‘看直播、买助农产品、参与公益’形成闭环,这种模式降低了公益参与门槛,让更多人能轻松参与其中,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认证仪式结束后,苏清颜马不停蹄前往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公益创新论坛”。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学者、企业家,核心议题是“数字时代的公益创新路径”,苏清颜的分享主题为《直播赋能公益:中国的实践与经验》,也是论坛唯一聚焦“直播公益”的演讲。
演讲中,苏清颜没有堆砌数据,而是通过三个真实的故事,让国际参会者直观理解中国直播公益的模式:第一个故事是云南茶农岩温的蜕变——从“靠天吃饭、茶叶滞销”到“通过直播年增收10万元,带动12户蜂农合作”,展现直播如何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题”;第二个故事是甘肃希望小学的建设——从“孩子们在破旧教室上课”到“新校园里有智能黑板、图书馆、操场”,呈现直播如何“汇聚公众力量,实现公益目标”;第三个故事是四川彝族绣娘阿依莫的成长——从“刺绣无人问津”到“通过直播让非遗手作走向全国,培养80名年轻绣娘”,诠释直播如何“传承文化、赋能女性”。每个故事都搭配着现场照片与短视频片段,当参会者看到岩温在茶园直播的场景、孩子们在新教室读书的笑脸时,现场多次响起掌声。
在介绍模式核心时,苏清颜将中国直播公益的经验总结为“三个结合”:
? “流量与公益的结合”:直播的核心优势是“快速触达大量人群”,通过真实的场景展示(如农户劳作、学校建设),让公众直观感受公益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如购买助农产品、捐赠图书)。例如“清颜助学计划”的vlog,通过记录学校建设的细节,带动1亿次播放量,间接筹集助学资金800万元。
? “商业与公益的结合”:拒绝“公益依赖捐赠”的单一模式,而是通过“直播带货助农”实现“公益可持续”——农户通过卖产品获得收入,无需依赖捐款;消费者买到优质产品,同时参与公益;平台获得流量,形成“三方共赢”。以“乡村振兴直播项目”为例,286场助农直播不仅带动1.8亿元销售额,还为公益基金注入200万元,用于希望小学运营。
? “规范与创新的结合”:直播公益要避免“伪公益”“流量绑架公益”,必须建立严格的规范——例如公益资金全程公示、助农产品质量溯源、主播培训强调“公益真实性”。工作室参与编着的《公益直播操作指南》,已成为国内多个公益组织的参考标准,有效减少了“公益乱象”。
演讲结束后,现场引发热烈讨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安娜·科恩主动提问:“中国的直播公益模式,是否能复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苏清颜回应:“核心逻辑是相通的——找到当地的核心需求(如农产品销售、教育资源短缺),结合数字工具(直播),调动公众参与。但具体实践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在非洲,可能需要先解决网络基础设施问题,再培训当地‘主播’;在东南亚,可聚焦热带水果的直播销售。我们愿意分享经验,与全球公益组织合作探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