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的出现及其带来的信息,如同在星盟这片近乎干涸的科研土地上降下了一场甘霖。那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点拨,更是一种认知层面的颠覆。以往困扰了星盟顶尖科学家和阵法师数月甚至数年的理论瓶颈,在守望者那超越维度的视角下,往往只需只言片语的提点,或者一个精简到极致的模型重构,便豁然开朗。
“真理之环”空间站成为了这场技术风暴的中心。陈明博士的机器人化身几乎常驻于此,与来自各个文明的精英们一起,疯狂地消化、验证、实践着守望者留下的“馈赠”。而其中最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对当前“火种”计划各项任务具有最直接、最广泛应用前景的,便是基于守望者优化蓝图而研发的——“维度护盾”。
以往的星盟护盾技术,无论是赫利俄斯的偏转能量盾、泰拉石的物理抗性盾,还是青玄大世界的灵能防御阵,其本质都是在三维空间层面构建一层“屏障”,用以抵挡或偏转来自同维度的攻击(能量、实体、灵能等)。然而,在面对“虚无之噬”及其衍生物时,这种常规护盾效果堪忧,因为它们的一部分攻击涉及到了对空间结构本身、甚至基础物理规则的扭曲和侵蚀,属于“降维打击”或“规则层面”的攻击。
而“维度护盾”的理念则截然不同。它并非“阻挡”,而是“隔离”与“适应”。
在空间站核心实验室那足以容纳一艘小型护卫舰的巨型测试场内,一座由泰拉石合金作为基座、镌刻着无数由青玄阵法师与赫利俄斯工程师联合优化的、流淌着幽蓝色能量回路的护盾发生器正在低沉地嗡鸣。周震、李云瑶(通过高精度全息投影)、伊恩、卡洛斯将军等高层,以及陈明、云鹤道人、巨石长老等技术核心,都在观察室内凝神注视着。
“第一次全功率‘维度护盾’生成测试,开始!”陈明下达指令。
护盾发生器顶端的复杂几何结构开始高速旋转,幽蓝色的光芒大盛!但并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蛋壳状护盾。相反,以发生器为中心,周围的空间本身开始发生一种奇异的“褶皱”和“分层”。测试区域内的光线变得扭曲,物体的轮廓似乎出现了重影,仿佛那里不再是一个统一的三维空间,而是被分割成了无数个相互叠加又略微错开的“薄片”。
“护盾已激活!检测到局部空间维度参数被强行提升至3....至3.之间!”数据监控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它没有改变我们所在的主维度,而是在防护目标周围,创造了一个极其微小的、不完全的‘高维缓冲带’!”
“现在,进行攻击测试。”周震沉声道。
首先是一道足以熔穿重型战舰装甲的高能粒子束射向测试区域。然而,粒子束在接触到那片扭曲空间时,并未被偏转或吸收,而是其传播路径仿佛被无限拉长、打散,能量在无数个微小的维度层面被迅速耗散、稀释,最终如同泥牛入海,消失无踪。护盾内部的传感器显示,能量渗透率低于百分之零点零零一!
接着,是模拟“吞噬之影”规则侵蚀的、一种混合了灵能干扰和空间结构弱化效应的特殊攻击。这种攻击曾经轻易地穿透了“希望之光”号最强的复合护盾。但此刻,当这股无形的侵蚀力量触及“维度护盾”时,那层层叠叠的维度缓冲带发挥了作用。规则侵蚀的力量试图破坏三维空间的稳定性,却发现自己需要同时作用于无数个略微不同的维度层面,其破坏效应被极大地分散和迟滞,如同试图用一把锤子砸碎一团烟雾,绝大部分力量都落空了。
“规则侵蚀效应被削弱百分之九十八点五!剩余影响不足以对护盾内结构造成实质性损伤!”“智库”的评估结果让观察室内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
这还仅仅是防御能力。
“接下来,测试其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陈明继续道。
测试场环境模拟系统启动,瞬间,测试区域内部变成了类似“寂静坟场”的、充满空间乱流和维度碎片的地狱景象。狂暴的能量和破碎的空间结构足以在瞬间将任何常规舰船撕成碎片。然而,处于“维度护盾”保护下的测试仪器,却如同风暴眼中的小船,虽然能感受到外界的剧烈动荡,但其本身所处的“微高维缓冲带”却相对稳定。护盾发生器根据外界环境,动态调整着维度褶皱的强度和方式,如同一个拥有生命的、不断适应变化的保护壳。
“太完美了!”一位赫利俄斯的工程师激动地挥舞着数据板,“这不仅仅是护盾,这简直是一个可移动的、小范围的‘安全屋’!”
云鹤道人抚须颔首,眼中闪烁着明悟的光芒:“妙哉!此法暗合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理,不与之强争,而以其自身之多变,应外境之万化。守望者之境界,吾等望尘莫及。”
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喜悦是巨大的,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庞大的应用工程和资源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