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科技园区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动着临时支点上那面印着“夜归守护计划”的简陋旗帜。
刺耳的刹车声打破了宁静,一辆印有“城市管理”字样的执法车停在了路边,车门打开,走下两个身穿制服、表情严肃的男人。
为首的那个中年男人眼神锐利,扫过林枫他们临时搭建的桌椅和设备,语气里没有丝毫温度:“谁让你们在这里设点的?批文拿出来看看。”
空气瞬间凝固。
张野下意识地想上前理论,被林枫伸手拦住。
他知道,这种冲突一旦升级,他们今天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同志,我们不是摆摊,”林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我们是公益项目,为夜归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帮助。”
“公益项目?”对方冷笑一声,指着桌上的充电宝和热水瓶,“我看就是无证经营。没批文,就不能在这里乱设点,这是规矩。马上收走,不然我们就要暂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气氛剑拔弩张,几个刚刚得到帮助的年轻人也围了过来,面露担忧。
就在这僵持的时刻,赵子轩突然从人群后挤了出来,脸上挂着一贯的和煦微笑,手里高高举着一个打印了二维码的牌子。
“两位大哥辛苦了,误会,都是误会,”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走到了两名城管面前,“我们真不是摆摊,是受平台委托,在这里帮他们做一个‘城市夜间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在线调研。您看,就是这个。”
中年城管狐疑地看着他,又看了看那张简陋的二维码牌子。
赵子轩的笑容更灿烂了:“您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守护者,对夜间服务肯定最有发言权。要不……您扫一下,帮我们填一份?您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这番话既给了台阶,又把对方抬到了一个“专家”的高度。
中年城管的脸色稍缓,旁边那个年轻些的已经掏出了手机。
嘀的一声,屏幕上跳转出的页面让他们都愣住了——那竟然是一个设计得相当专业的问卷页面,标题赫然是《关于提升城市夜间公共服务水平,您有什么建议?
》。
问题条理清晰,选项专业,完全不像临时编造的东西。
“您认为本市是否应该适当延长地铁末班车运营时间?”
“您对夜间网约车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打几分?”
“您希望在深夜的公共区域增加哪些便民设施?”
中年城管皱着眉,一行行看下去,最终还是点下了几个选项,按了提交。
他不知道,就在他提交的那一刻,远在另一个办公室的陈默电脑上,后台数据瞬间向上疯跳了一下。
不仅是他,周围被这个新奇场面吸引的夜归者们,也纷纷掏出手机扫码。
一时间,数据如潮水般涌入。
看着城管队员收起手机,脸色复杂地说了句“下不为例”后转身离开,赵子轩悄悄对林枫比了个“OK”的手势。
危机暂时解除,但他们都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
真正的破局点,在别处。
此刻,陈默正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快得几乎出现残影。
他不仅仅在收集问卷,更在利用自己编写的爬虫程序,疯狂抓取着全市公开的交通数据——每一条地铁线路的末班车时刻表、各大网约车平台发布的夜间热力图、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地理分布……所有这些冰冷的数据,在他的整合下,渐渐勾勒出这座城市深夜里一张无形的、充满焦虑与需求的脉络图。
两天后,一份名为《城市夜间流动性与安全保障白皮书》的深度报告被他整理了出来。
没有署名,没有注明来源,只有详实的数据和冷静的分析。
他通过一个加密渠道,将这份文件发送到了市交通委员会一位以锐意改革着称的匿名委员的私人邮箱里。
这步棋走得极其冒险,像是在深夜里投出的一枚石子,不知道会激起怎样的涟漪,甚至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
然而,三天后,市政府的官方公众号上,一篇名为《关于优化青年职工夜间出行保障的初步设想》的推文悄然发布。
文中提及,市相关部门近期通过“多渠道数据”注意到青年群体的夜间出行难题,并计划启动专项调研。
几乎是同一时间,科技园区的保安老刀,那个曾用“公司规定”把他们堵在门外的固执男人,主动找到了林枫他们临时挪到的角落。
他手里捏着一串钥匙,神情有些不自然,递了过来:“我们三号那个保安岗亭一直空着,地方不大,但能挡风。你们……搬过去吧。”
林枫有些意外,看着他。
老刀躲闪着他的目光,声音低沉了许多:“你们那个地图……能不能……也教教我怎么用?”他顿了顿,像是下了很大决心才说出口,“我女儿……在城西上班,也是干你们这行的,上周加班晚了,没赶上地铁,一个人在车站困到半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