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办公厅的正式通知文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在汉东省权力核心层激荡起层层涟漪。这份文件并非简单的行程安排,其附件中那份调研组名单,在有心人眼中,不啻于一份需要逐字逐句解读的密码文书,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风向的密码和力量的博弈。
沙瑞金是第一个拿到正式名单的。他坐在办公桌前,戴上眼镜,目光如扫描仪般掠过那寥寥数行字。名单的构成,显然经过了精心考量,透露出一种微妙的平衡术。
组长,徐世清同志。看到这个名字,沙瑞金心中微微一动。这是一位早已退出一线、但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年轻时在多个重要岗位历练过,以作风正派、经验丰富、善于协调而着称。更重要的是,他并无明显的派系色彩,与汉东以往的瓜葛也最浅。由他担任组长,无疑是为了确保调研过程的客观公正和最终结论的权威性。这对沙瑞金而言,算是一个中性的消息。徐老不会轻易被一面之词所左右,但同样,他也不会喜欢过于激进、破坏稳定的言行。自己的汇报,必须更加注重策略和分寸。
他的目光继续下移。组员来自几个关键部门:一位是组织部门分管地方干部工作的副局长,姓李,年富力强,是考察评价干部的直接专业人士;一位是来自某核心政策研究机构的资深研究员,姓李,以理论功底深厚、视野开阔闻名,显然是来把关政策方向和理论高度的;还有一位是来自相关部门的局级干部,负责具体事务协调;此外,还有两名较为年轻的工作人员,负责记录和联络。
这份名单,清晰地向沙瑞金传递出一个信号:上级希望听到的,是一个全面、客观、专业的情况反映,而非单方面的指控或颂歌。组织部的干部,会聚焦班子建设和干部表现;政策研究员,会衡量施政思路是否符合大政方针;而徐老坐镇,则确保整个过程在可控的、建设性的轨道上进行。
沙瑞金放下名单,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这份名单,没有出现他潜意识里或许期待过的、以强硬反腐或推动改革着称的人物,这似乎暗示着,上级当前的优先考量,可能更倾向于“稳定”与“有序”。这对他那份侧重于揭示“深层次矛盾”的报告而言,并非最佳的背景板。但他没有时间沮丧,必须立刻根据这份名单,微调自己的应对策略。如何在徐老认可的“客观公正”框架内,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担忧,成为他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
几乎在同一时间,高育良的办公桌上,也摆着同一份名单。与沙瑞金的凝重审视不同,高育良的脸上,则是一种洞悉一切的从容,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徐世清同志……”高育良轻轻用手指点了点名单上第一个名字,对坐在对面的祁同伟说道,“这位老领导,我多年前在一次理论研讨会上有过一面之缘,为人谦和,但原则性极强,最看重的是大局稳定和班子团结。由他来牵头,很好,这说明上级是希望看到汉东稳定一面的。”
祁同伟迅速领会了高育良的言外之意:“老师的意思是,只要我们充分展示出汉东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成效,就能牢牢抓住调研的主基调?”
“没错。”高育良自信地点点头,“徐老不喜欢内耗,不喜欢折腾。我们要呈现给他的,就是一个在高……在省委领导下,团结奋进、政通人和的汉东。至于那些所谓的‘深层次矛盾’,哪个地方没有?关键是看有没有能力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解决。我们要展示的,就是这种能力和信心。”
他又分析了其他组员:“组织部的李副局长,考察干部必然注重实绩和群众基础。政策研究室的张研究员,看重的是施政理念是否符合中央精神,是否有创新性。我们的‘汉东实践’,正好可以与之对接。”
高育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运筹帷幄的笑意:“这个调研组的构成,很合理,很均衡。它要求的是全面客观,而这‘全面客观’的基础,正是我们这些年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和当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瑞金同志如果还想揪着某些个别问题不放,恐怕会在这种‘全面客观’的要求下,显得片面和狭隘。”
祁同伟心领神会:“我明白了。我们的所有准备,都是符合这个基调的。无论是经济发展数据、社会治理成效,还是基层调研点的安排,展现的都是积极、正面、稳定的形象。沙书记那边……除非他能拿出颠覆性的证据,否则,他的任何‘问题导向’的论述,在铁一般的成绩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颠覆性的证据?”高育良轻轻摇头,语气带着笃定,“他不会有的。即使有,在这种场合拿出来,也是不顾大局、破坏团结的表现,徐老第一个就不会赞成。同伟,通知下去,所有环节,务必做到完美无缺,尤其是基层的调研点,要展现出最真实、最自然、也最具有说服力的一面。我们要让调研组的每一位同志,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汉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