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对军工厂提出的目标是,每月至少要产出三万支步枪,如此一来,一年的总产量就能满足汉军自身的装备需求以及对外军售的供应。
“毛瑟98式步枪的产线目前正在建设中,不过由于该型步枪的技术更为复杂,所以投产进度会慢一些,预计还需要大约两个月时间才能实现批量生产!”
负责军工厂生产事务的侯德榜,跟随在林文身旁,向他汇报情况。
林文走到一条产线前停下脚步,随手拿起一支刚下线的步枪,仔细检查了一番,并试着感受了它的握持与重量。
依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管控,汉军所制造的步枪品质几乎与他在系统商城中购买的一模一样。
这让他非常满意!
“生产进度可以适当放缓,但质量必须牢牢把控,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树立品牌意识,让世界各国的军火采购方提到我们的武器,就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最终打造‘帝国出品,必属精品’的品牌形象!”
军火行业是暴利产业,战争越多,军火的价格也就越高。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觊觎这块蛋糕的远不止汉军一家。
因此他们必须竭尽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用更可靠的质量和更先进的技术赢得更多利润,从而与那些劣质仿冒产品拉开差距!
唯有如此,汉军的军火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
当然,对外销售的军火绝不能对汉军自身构成威胁。
所有最新型的武器一律禁止外销,能够出口的只能是已经被汉军淘汰、性能相对落后的型号。
在枪械生产车间的最深处,安保最为严密的地方,正是汉军专用的机枪生产线。
重机枪自从登上战场之后,便广受汉军官兵一致好评,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没有人不喜爱这种武器!
正因如此,林文才果断决策,从系统商城高价购入两条机枪生产线,打算实现自给自足,完全自主生产汉军所需的机枪。
“殿下,这是专供我军使用的机枪生产线!”
“旁边的那条,则是我们用于出口的机枪产线!”
而位于生产车间外围的,则是加特林机枪的生产线,也就是专门用于外贸出口的那种。
而里面则是马克沁机枪的制造线,这种武器属于严格管制装备,仅限汉军内部使用。
与步枪相比,机枪结构更为精密,零件种类繁多,因此生产周期也更长。
这两条产线投入运行后,每月只能产出110挺机枪。
其中加特林机枪占60挺,马克沁机枪为50挺。
技术含量更高的马克沁产量自然要低一些。
“这两种枪械的生产线标准更高,不仅要求工人具备熟练技艺,还必须通过我们的正治审查,防止敌方间谍混入,窃取关键技术!”
侯德榜本人对这个产量也很不满意,速度实在太慢了。
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这东西比步枪复杂得多,工艺要求高,眼下人手紧缺,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提升产能。
“嗯,确实要加强管理,绝不能让敌人有机可乘!”
林文虽然也觉得进度缓慢,却非常认同侯德榜严谨细致的做法。
在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机枪威力的认知仍显不足。
但等到半个世纪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机枪配合铁丝网与战壕所形成的防御体系,会让世人彻底领教它的恐怖!
一战中,造成大量士兵伤亡的主要原因,正是敌方机枪的猛烈扫射!
在凡尔登战役中,日不落帝国不了解德军机枪的杀伤力,动用了数十万兵力试图以人数优势强攻德军阵地,结果第一天就在机枪的密集火力下,英军就损失了近七万人!
无数怀抱报国志向、建功立业热情的日不落青年奔赴战场,最终却倒在了冰冷的枪口之下,化作战场上的一具具遗体,热血理想也随之消散!
而仅此一役,便让世人牢牢记住了机枪的致命威胁!
不过,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各国才刚刚开始接触机枪,对其强大威力尚未形成深刻认识。
然而随着汉军连续用机枪击败高卢和毛熊军队之后,相信列强心中早已有所触动。
更何况普鲁士已经引进了不少汉军的机枪,林文非常期待它们在即将到来的普奥战争中的表现。
这场大规模冲突,可视作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
如果普鲁士手中的这些机枪在此战中大放异彩,那么欧洲各国必将重新审视机枪的战略地位。
而作为当时掌握最先进机枪技术的国家,汉军无疑会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了获取汉军的机枪技术,列强势必会想尽一切手段进行渗透,企图盗取核心技术。
这一点,是目前汉军最应警惕和防范的风险所在。
不过,要确保万无一失,仅凭军工工厂自身的审查和安保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汉军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情报系统,负责对外搜集情报和对内反间防谍的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