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不落意图染指天朝,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正是来自对天竺的经验判断。
天竺人如此轻易地被征服,让他们误以为同样拥有庞大人口、同样位于亚洲的天朝,也可能如天竺般轻易被征服。
占领天竺后,日不落不仅获得了广阔的市场,还拥有两亿多廉价劳力,为他们生产各种物资,包括生丝、棉花、红糖、茶叶等。
他们在天竺大力推广种植经济作物,这些作物利润丰厚,能为宗主国带来巨额收益。
至于粮食这种利润较低的作物,则很少种植。
大量耕地转而用于经济作物的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严重下降,每逢灾年便容易爆发饥荒。
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地区,一旦发生饥荒,绝非小问题,往往会带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死亡。
历史上的1876至1878年间,天竺就曾爆发严重饥荒,死亡人数超过六百万。
这个数字还是日不落方面粗略估计的结果,因为死者众多,而殖民当局对此并不重视,根本未认真统计。
更令人愤慨的是,在饥荒最为严重的年份,日不落仍在大量从天竺出口粮食,丝毫不顾那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民众。
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剥削与压迫,由此可见一斑。
倘若日不落成功征服天朝,他们的所作所为恐怕也不会比在天竺好多少。
不过幸运的是,天朝并非天竺。
天朝人自古尚武,面对外敌从不轻易屈服,绝非那种只会束手就擒的民族。
因此,日不落的军事征服计划最终未能得逞,在遭遇激烈抵抗后,不得不放弃亡国的念头,转而采用通商贸易等方式进行经济渗透。
对如今的日不落而言,当初被视为优点的天竺人顺从、不尚武的特性,如今反而成了弱点。
既然不尚武,征召他们入伍自然难以发挥作用。
这些士兵一旦上战场,不是临阵脱逃,便是轻易投降,指望他们拼死作战,几乎不可能。
因此,想从天竺人中招募可靠的兵力,几乎不现实。
“既然天竺人不行,那就只能从北边的廓尔喀人和锡克人中征兵了。
这两个族群相对勇武,其中廓尔喀人更是出色的山地步兵,非常适合作为雇佣军使用。”
对南亚局势较为熟悉的大臣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招募北方的锡克人和廓尔喀人参战。
这两个民族并非本地天竺人,但他们曾在抵抗日不落帝国入侵的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给当时的侵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需要寻找可靠的兵力补充时,日不落人第一时间便想起了他们。
面对来自天朝的严峻军事压力,日不落人迅速展开了行动。
他们一方面加紧通过海上运输大量武器装备送往南亚,另一方面则在天竺境内加快招募锡克人和廓尔喀人的步伐。
对这两个族群的年轻男子来说,能够加入日不落的军队,吃上稳定的军饷,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毕竟,英军的军饷待遇优厚,即便是雇佣兵,薪酬也远高于当地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
再加上军人身份在当地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未来甚至还有机会获得日不落的国籍,迁居至本土生活。
因此,对这些族群的人来说,加入日不落军队的吸引力极大。
短短半个月内,日不落便成功征召了十万锡克士兵与五万廓尔喀战士。
这一成果让日不落方面非常欣喜,随即为这两支部队配备了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并从本土调派专业军官前来进行训练和指挥。
再加上日不落在南亚原本的驻军,待整编训练完成后,日不落在南亚可调动的战斗部队将达到二十万人以上!
这样一支军队,足以保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
甚至,一旦未来继续在当地扩充军力,日不落还可能将战线北推,尝试占领天朝境内的高原地区。
这样一来,南亚殖民地将获得一道天然屏障。
依靠藏青高原的地势优势,他们可以有效防范天朝军队从高处发动进攻。
而一旦他们控制了高原,便可以反过来利用地形优势,向天朝腹地发起攻击。
天朝都城长安距离高原并不遥远,若从高处发起突袭,攻陷其首都并非没有可能。
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一千一百多年前,大唐帝国因安史之乱而国力衰弱,吐蕃趁机从高原出击,攻入长安,洗劫了城中财物,并掳走数万百姓作为奴隶带回吐蕃。
如果日不落能够控制这片高原,同样有可能重现当年吐蕃的辉煌战果。
因此,日不落在南亚的大规模扩军,并不只是为了防御,更是为了未来可能的进攻做准备。
不过,在这些新兵完成训练、具备实战能力之前,日不落必须尽量与天朝保持良好关系,避免引起对方警觉。
否则,天朝可能会在日不落尚未完成准备之前抢先发动攻击,打乱其整体部署,动摇其在南亚的统治根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