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世事难料,别说实现那染指中原的宏愿,就连推翻幕府这第一步都举步维艰。
更令人扼腕的是,他们未能达成的目标,西边的那个大华却已迅速完成。
那个不久前还闭关自守的庞然大国,竟在短短数年间强势崛起,不仅将他们远远甩在身后,更化身为一座令他们仰望而不可及的巨峰!
如此强盛的帝国,早已不是他们所能觊觎的存在。
非但无法征服,反而屡屡干涉倭国内政,使得他们的行动每每功败垂成!
经过一番内部权衡与争论,倒幕军最终不得不无奈接受大华所提出的条件。
别无选择——这是唯一的生路。
为了活命,也为了保留与幕府周旋的力量,他们只能低头妥协,接受那些近乎苛刻的要求。
但接受条件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彻底铲除幕府的念头。
不过,换来的好处同样明显:他们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免死牌”。
只要归附大华,幕府便不敢轻易剿灭他们。
至于双方之间是否继续交战,大华并未明令禁止,因此地方上的拉锯冲突仍可继续,地盘也可争夺,唯独不得将对方逼入绝境。
这其中腾挪的空间极大。
只要能隐忍蓄力,积聚实力,未必没有机会将幕府将军逐出江户城,由自己取而代之。
即便不灭其政权,也可将其驱至东北偏远之地,使其苟延残喘于仙台或陆奥一带,沦为无足轻重的地方割据。
届时,倒幕派掌控全国大部分疆土,虽无帝王之名,却有主宰之实。
想到此处,大保久利通等人不再迟疑。
在决定接受大华条件后,一面派人火速将消息传给远在京师的大华使臣伊藤薄文,一面着手准备各项事宜——于关西征召十万青壮,准备随同汉军远赴北美。
而在大华这边,伊藤薄文收到回信后,心头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他立即面见顾维钧,告知对方倒幕势力已全盘答应条件,愿奉大华为宗主,列为藩属。
顾维钧对此并不意外。
在他看来,对方本就无路可退,唯有俯首称臣一途。
于是两国代表在文登地区的海防军营正式签署和平协议。
因签约地缘故,这份条约后来被称为《文登盟约》。
条约既定,大华通往北美的战略通道彻底打通。
自即日起,大华开始持续不断地向北海道调运军队与物资,以该地为中转枢纽,筹备登陆北美西岸,执行天子亲授的经略美洲大计。
与此同时,伊藤薄文签毕文书,随即启程返回关西,秘密会见倒幕派核心人物大保久利通。
“如今,我们面前只剩最后一道难关了。”
大保久利通接过那份墨迹未干的盟约,长舒一口气。
有了这份凭据,他们的地位才算真正稳住。
自起兵以来始终缺失的正统性,如今终于由大华亲自赋予。
既然大华承认其为属国,也就等于默许其未来独立建国的可能。
但在这之前,尚有一件要务亟待解决——必须对西乡隆盛所掌控的军方势力进行一次彻底清洗。
大保久利通召集了一场密谈,会上透露出他意图铲除西乡隆盛的计划。
然而此话一出,立刻遭到在场数人反对。
反对的理由也很直接——眼下局势仍需倚重军中势力。
除非能迅速找到足以取代西乡之人,否则绝不能动他一根汗毛。
一旦除去西乡,无异于自断臂膀!
“先前让你们去联络军中其他将领,进展如何?”
大保久利通并非毫无可用之将,桂小五郎与高杉晋作皆曾带兵作战,具备实战经验。
但这两人心智谋略有限,统率一支部队尚可应付,若要执掌倒幕军三十万大军,恐怕难堪重任,极易酿成大错。
对此二人能力了如指掌的大保久利通,从一开始就未寄予厚望,转而打起拉拢西乡部下的主意,试图从其阵营中挖走核心人物。
“我们接触过几位将领,态度暧昧不明,恐怕不会轻易站到我们这边。
而且论军事才干,他们与西乡相比差距甚远,根本无法填补他的位置。”
桂小五郎轻叹一声,语气低沉地回应。
作为情报与暗杀行动的负责人,这类策反任务本就归他统筹。
目前双方尚未彻底决裂,接触军中高层并不困难。
只是桂小五郎不敢明言意图,只能迂回试探,观察对方是否有可能倒戈相向。
可惜结果令人失望。
这些人既不表态支持,也不明确拒绝,分明是想骑墙观望,哪边有利就投靠哪边!
如此墙头草,终究靠不住。
“那山县有朋呢?此人近来声势颇高,听说关原大胜正是出自他的指挥。”
倒幕派注意到山县有朋后,大保久利通并未贸然行动。
他耐心等待前线战事陷入胶着,同时察觉到西乡正逐步收回山县手中的兵权,这才悄然登门。
山县虽因关原一役崭露头角,但他年纪尚轻,资历远不及西乡深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