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画面中的深紫色代码流尚未停歇,陈御风掌心的电弧仍在跳动。他未收回右手,系统连接依旧维持,体内残余的量子共振频率与主控台深处的能量脉冲形成微弱共鸣。
就在这一刻,实验室中央的熔炉观测窗骤然爆发出刺目蓝光。
警报器尚未鸣响,监控屏幕已瞬间失真,图像扭曲成一片混沌的波纹。记忆合金样本所在区域的能量读数疯狂攀升,局部密度突破理论临界值三倍以上。冷却系统自动启动,但液氮喷口刚开启两秒便被反向气压封锁,管道内部结出诡异的霜晶结构。
周子豪猛地扑向副屏,手指划过触控面板调出高能材料分析模块。前七次修复记录快速滚动,对比曲线刚生成一半,他的声音陡然收紧:“裂纹扩展速率……是指数级!不是金属疲劳,是反物质渗入!”
陈御风闭眼,思维直连系统。【扫描目标:合金晶界】
【模式:频谱穿透式】
虚拟界面弹出三维能量图谱,幽蓝色裂纹内部浮现出无数微小的虚粒子对撞痕迹,正持续引发真空涨落效应,不断剥离原子间的结合力。系统标注:【检测到负能量残留信号,来源:外部定向辐射诱导】
“不是自然现象。”陈御风睁眼,“有人在用高维能量束催化反物质反应。”
话音未落,防护层报警响起。屏蔽墙内侧出现微弱穿透点,共计十七处,呈环形分布,与熔炉中心构成共振结构。张建军从控制台后站起,右眉骨旧疤在蓝光映照下泛着冷色。他调出轨道数据库,输入先前捕捉到的近地飞行器参数,运行轨迹模拟。
“运行周期和扰动频率完全同步。”他说,“每九分四十三秒释放一次脉冲,间隔精准到毫秒级。这不是探测,是远程操控。”
陈御风立即下令:【激活高空签到历史数据库】
【检索条件:过去二十四小时,所有航空相关地点能量波动记录】
系统响应迅速。机场、航校、战机遗址等数十个签到点的数据流汇入分析模型,最终锁定一处异常峰值——昨夜零点十五分,某禁飞区上空曾记录到短暂的空间曲率变化,与当前扰动源特征匹配度达98.6%。
“他们借用了我们的签到通道。”陈御风低声道,“利用系统开放的量子接口,逆向投射能量束。”
周子豪已切换至手动校准模式,准备绕过主控系统直接接入应力场发生器。但他发现调控延迟严重,指令反馈时间从常规的0.3秒延长至2.7秒,且存在随机中断。
“控制系统被干扰了。”他摘下眼镜擦拭水雾,重新戴上后紧盯光谱曲线,“必须建立独立回路。”
张建军翻出老式核物理手册,纸页泛黄,边角卷曲。他对照系统提供的未来科技参数,在一页手写公式旁停顿片刻,随后抬头:“用纯能量同位素注入核心区域。”
室内短暂沉默。
“原理是正负能量平衡。”他继续说,“在裂纹最深处引入高纯度正能态粒子流,中和虚粒子积聚。一旦成功,晶界会停止崩解,甚至可能触发自愈。”
“风险呢?”陈御风问。
“偏差超过千分之一贝克,整个熔炉会坍缩成微型奇点。”张建军平静回答,“我们会被蒸发,不留痕迹。”
周子豪的手指停在备用电路开关上。他知道这方案近乎自杀式操作,但目前没有替代路径。
陈御风未再犹豫。他缓缓取下左腕的上海牌机械表,轻轻放在控制台中央。表盘玻璃映着蓝光,秒针稳定走动,滴答声在警报间隙中清晰可闻。
这是他每次执行极限任务前的动作。不为祈愿,只为确认——责任仍在手中,传承未曾断裂。
三人穿戴特制防护面罩,头盔内置电磁屏蔽层,手套连接微型稳压器。周子豪完成最后接线,将应力场发生器与熔炉耦合端口强行桥接,绕开主控系统建立独立调控通道。
“独立回路已建立。”他说,“输出精度可达0.05贝克。”
陈御风点头,右手离开系统接入端口,转而搭上纯能量同位素注入控制器。按钮位于面板中央,红色,带物理锁扣。
张建军立于应急切断开关前,手掌覆上拉杆。一旦注入失控,他将在0.1秒内强制终止反应。
倒计时开始。
“十。”
蓝光透过防护窗洒满地面,金属墙壁反射出流动的光纹。
“九。”
周子豪双手扶住镜框,确保视线不偏移。光谱曲线仍在跳动,负能量残留信号略有下降趋势,但裂纹仍在缓慢扩张。
“八。”
陈御风呼吸平稳,手指悬于按钮上方。系统界面在脑海中浮现,实时更新着熔炉内部状态。晶界重组概率:12.3%,失败阈值:87.7%。
“七。”
张建军右臂肌肉绷紧,随时准备拉动切断杆。他不再看屏幕,只盯着陈御风的手。
“六。”
周子豪低声报数:“注入窗口还有五秒开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