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模型的暗纹在屏幕上缓缓流转,陈御风没有移开视线。他右手夹着签字笔,笔尖悬停在手写板边缘,未落一字。主控台的数据流已归于稳定,但空气里仍残留着被诱导后的余震——那种对自身判断的轻微动摇,像锈蚀的微粒,无声渗入信念的合金层。
周子豪靠在操作台边,左手包扎处渗出的血迹已凝成褐色斑点。他盯着终端上刚完成的仿真报告,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就在这时,实验室外传来脚步声,助理研究员林涛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个未贴寄件人信息的快递盒。
“刚送到前台的,标注‘紧急技术资料’。”林涛将盒子放在中央实验台上,“拆封前做了电磁扫描,无信号源。”
陈御风终于抬头,目光从屏幕移向那盒子。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将笔尖轻轻点在图纸尾喷口的环形结构上,仿佛在确认某个坐标是否仍在原位。三秒后,他开口:“打开。”
盒子内是一份纸质文件,封面印着“国产五代机专用镍钴合金优化配方”,下方无署名,无机构标识。周子豪戴上手套取出文件,迅速接入便携质谱仪进行成分比对。几分钟后,仪器显示:新配方与当前自研版本误差不超过0.01%,关键元素比例几乎重合。
“这……太接近了。”一名助理低声说,“会不会是外部团队独立推导出了相似路径?”
“也可能是我们漏掉了什么。”另一人接话,“毕竟国际上有几个实验室长期研究这类材料。”
周子豪皱眉,调出熔炼历史数据曲线。两条轨迹并列呈现,几乎完全重叠。他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放大至小数点后四位,依然找不到决定性差异。
陈御风站起身,走到双腔高温熔炉前。炉体冷却中,表面泛着暗红色余光。他伸手触碰观察窗,玻璃温度仍高于常温。
“把他们的配方和我们的版本,同时投入双腔熔炉。”他说,“温度升至1480℃,不加任何稳定剂。”
周子豪一怔:“这样会加速氧化,可能导致数据失真。”
“我要看它们能不能共存。”陈御风语气平静,“不是看谁更优,是看它们是否相容。”
指令下达后,两名技术人员将等量样品分别置入左右熔炼室。加热程序启动,炉内温度逐步攀升。红外监控显示,两团金属逐渐液化,色泽相近,流动形态一致。
十五分钟后,异变突现。
左侧液态金属开始缓慢偏移,向炉壁一侧聚集;右侧则维持中心流动。两者之间形成一道清晰分界,如同油水分离。紧接着,界面处产生微弱气泡,光谱仪捕捉到微量砷化氢释放信号。
“关闭供氧阀!”周子豪立即下令,“启动废气吸附系统!”
炉门闭合,内部压力调整。陈御风调出实时元素分析图,聚焦在镓元素通道。结果显示:对方配方中存在痕量镓(Ga),浓度仅为0.003%,常规检测难以察觉。但在高温下,镓与镍钴发生选择性偏析,破坏晶格连续性,导致两相排斥。
“不是为了提升性能。”周子豪声音发紧,“是为了制造‘看似相同、实则互斥’的假象。”
陈御风未答,转身走向监控回放系统。他输入时间戳,调取今晨看守所探视区录像。画面中,赵天翔坐在铁桌后,身穿灰色羁押服,双手交叉置于桌面。狱警开门瞬间,他抬起左手,缓缓转动一支钢笔——动作流畅,指尖微旋,与三年前在航校讲解合金相变时的姿态完全一致。
镜头拉近,钢笔金属笔帽反射出一道细长光斑,划过玻璃墙面。
陈御风暂停画面,放大倒影区域。光斑边缘隐约勾勒出一个简化的战机轮廓,机翼呈三角布局,进气道位置与周子豪那张餐巾纸草图高度相似。
“他看过模型重构结果。”陈御风低声说,“他们拿到了泄露的情报链末端。”
周子豪脸色骤变:“可核心数据全程物理隔离……除非有人在仿真完成前就获取了初步图像。”
“不重要了。”陈御风关掉视频,“他不需要改写我们的配方,只需要让我们怀疑自己走的路。”
话音未落,林涛再次出声:“王工提议暂停当前批次生产,重新验证基础参数体系。”他顿了顿,“已经有三人签名支持。”
实验室内气氛骤然收紧。有人低头查看记录本,有人悄悄退出正在运行的模拟程序。
陈御风走到白板前,撕下一张打印纸——正是那幅餐巾纸草图的高清复刻件。他将其贴在实验日志板中央,用磁钉固定四角。
“敌人给我们送配方,是因为他们看不懂这张纸。”他指着尾喷口的环形设计,“他们以为科技是数据堆砌,是标准流程,是国际共识。但他们不明白,真正的突破,是从不相信这些开始的。”
他转向众人:“过去三个月,我们每一步都被人盯着、诱导、污染。他们用镜像数据库、伪造风洞报告、虚假身份渗透,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放弃自主判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