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知行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笔记本记下来:“这个方法好!我之前怎么没想到,以后记时间线就这么来!”
接下来,轮到江翊讲地理洋流。他从书包里拿出一张自己画的世界洋流图——这张图是用A3纸画的,上面用蓝色马克笔标寒流,红色马克笔标暖流,还在旁边用小字写了洋流名称和影响,比如“日本暖流:增温增湿,影响我国东部气候”“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形成秘鲁渔场”。他把图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然后拿起一支白色粉笔,指着图上的洋流分布讲解。
“大家看,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洋流是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就像‘北半球画圆圈,南半球倒着转’。赤道附近有赤道暖流,分为北半球赤道暖流和南半球赤道暖流,中间被赤道逆流隔开。特别要注意的是秘鲁寒流,它是典型的上升补偿流,海底的营养盐类被带到海面,滋养了大量浮游生物,进而形成了秘鲁渔场,这个是模考高频考点,必须记牢。”江翊讲解得条理清晰,还特意放慢语速,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
陆知行在一旁补充,还举起手比划起来:“判断洋流方向的时候,你们可以想象自己站在洋流的起点,比如北半球中低纬洋流,你面朝大洋,就往右边转,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就往左边转,逆时针方向,特别好记!我之前就是这么记的,从来没弄混过。”
苏晓晓按照他们说的方法,拿出草稿纸,试着画了一幅简易的北半球中低纬洋流图。她先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在旁边标注“顺时针”,再写上“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名称,画完后对照江翊的图一看,居然没出错。她兴奋地举起草稿纸:“这个方法真管用!我之前总把南半球的洋流方向画反,现在终于记住了,再也不用对着地图册发呆了!”
第一次“补差小组”活动结束时,午休时间已经快结束了。每个人都收获满满——苏晓晓掌握了洋流方向的判断方法,陆知行记住了历史“近代化探索”的重点考点,林溪则在江翊的帮助下,弄懂了政治“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易混点(比如“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苏晓晓还帮林溪修改了一道历史大题的答题语言,让表述更简洁准确。
接下来的几天,“补差小组”的活动都按时进行,从未间断。
周二午休,陆知行特意带了一叠地理气候类型的练习题,都是他从练习册里挑出来的典型题,有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有经纬度定位题,还有结合区域地理的综合题。他坐在苏晓晓旁边,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她分析:“你看这道题,给出了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第一步先看最冷月气温——高于15℃就是热带气候,0℃-15℃之间是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低于0℃就是温带或寒带气候。这道题最冷月气温是25℃,肯定是热带气候;第二步看降水——全年多雨就是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就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少雨就是热带沙漠气候。这道题每个月降水都很多,所以是热带雨林气候,你之前写成热带草原气候,就是没注意降水的均匀性。”
苏晓晓跟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在草稿纸上标注“最冷月气温25℃→热带”“降水均匀→热带雨林气候”,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她恍然大悟地拍了下脑袋:“原来是这样!我之前总是直接看降水多少,忽略了降水的季节分布,难怪总错。现在按你说的‘先看气温定温度带,再看降水定气候类型’,一下子就清晰了!”
周三午休,轮到林溪帮陆知行补历史大题。陆知行拿着一道“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题目,皱着眉头说:“这道题我总不知道该从哪下手,每次都只写‘推翻了清朝统治’,然后就没话说了,得分特别低。”
林溪拿出自己整理的答题模板,递给他看:“答‘影响类’或‘意义类’题目时,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这样才能答得全面,不遗漏得分点。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实业);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等,促进了社会习俗的近代化。你按照这个框架来答,就不会没话说了。”
陆知行认真地把答题框架记在笔记本上,还试着自己举了个例子:“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答?政治上:促进了君主立宪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生活上:提倡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对!”林溪点点头,眼里满是赞许,“你掌握得很快,下次答题的时候,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先搭框架,再往里面填具体内容,保证能多拿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