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夜露打湿了西苑的石板路,朱厚熜处理完军饷事宜,沿着回廊往策问堂走。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就斑驳的光影。路过一间尚未改造的偏殿时,虚掩的殿门被夜风吹得吱呀作响,他鬼使神差地停下脚步,推门走了进去。
殿内积满了厚厚的灰尘,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几缕月光从破损的窗纸钻进来,照亮了角落里那尊落满尘埃的炼丹炉。炉体是青铜铸就,表面因常年灼烧而泛着青黑色,此刻像一头沉默的巨兽,伏在阴影里。朱厚熜站在炉前,看着这尊陪伴自己走过二十载修仙岁月的器物,恍惚间竟有些陌生。
他伸出手,指尖拂过炉壁,厚厚的灰尘被扫开,露出底下凹凸不平的刻字。借着月光仔细看去,那是当年陶仲文为讨他欢心,特意刻上的 “万寿无疆” 四个大字。笔画间还残留着鎏金的痕迹,只是如今已黯淡无光,像四个刺眼的嘲讽,狠狠扎进他的眼里。
“万寿无疆……” 朱厚熜喃喃自语,指尖在刻字上轻轻摩挲。这些年,他为了这四个字,烧了多少丹,耗了多少银,害了多少人?丹炉里的烟火从未带来长生,反而让国库空虚,百姓流离。他想起自己服用丹药后时常发作的心悸,想起那些因采办仙药而家破人亡的百姓,想起段朝用、蓝道行这些骗子的嘴脸,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涩涌上心头。
突然,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记忆深处响起 —— 那是邵元节临死前,拉着他的手说的话:“陛下终会明白,百姓的炊烟才是最长寿的香火。”
当年只当是老道士糊涂之言,此刻想来,却字字珠玑。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炊烟袅袅,国泰民安,这才是江山的长寿之道,哪里是丹炉里的铅汞能比的?朱厚熜望着炉壁上的刻字,忍不住苦笑起来,笑声里满是自嘲与悔恨,在空旷的偏殿里回荡,惊起了梁上栖息的蝙蝠。
他转身走出偏殿,夜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他清醒了许多。回到寝殿后,他彻夜未眠,对着那半顶紫金冠坐了一夜。天快亮时,他终于下定决心,召来内侍:“传朕旨意,将宫中所有炼丹炉全部收集起来,运往铸币局。”
内侍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陛下,那些都是……”
“铸成铜钱,” 朱厚熜打断他,语气坚定,“用于赈济河南、山东的灾民。告诉铸币局,铜钱背面要特铸‘嘉靖通宝’四字,取‘通达治理’之意。”
旨意一下,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一尊尊炼丹炉被从各个角落抬出来,有的还残留着未烧尽的药渣,有的炉底还粘着干涸的丹砂。当青铜炉体被投入熔炉,在高温下化作滚烫的铜水时,仿佛连那些积郁已久的荒唐与虚妄,都随之熔化了。
铜水被注入模具,冷却后变成一枚枚崭新的铜钱。正面是 “嘉靖通宝” 四个端庄的楷书,背面则铸着简单的花纹。负责监造的官员捧着第一批铸成的铜钱呈给朱厚熜,只见钱体光洁,字迹清晰,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的凉意。
“好,好一个‘嘉靖通宝’。” 朱厚熜摩挲着铜钱,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这枚小小的铜钱,没有丹炉的奢华,却承载着实实在在的民生。它能让灾民买到粮食,能让饥寒交迫的百姓度过难关,这才是比 “万寿无疆” 更真切的 “长生”。
当满载着 “嘉靖通宝” 的漕船驶向灾区时,河南的灾民正蜷缩在破庙里瑟瑟发抖。当看到官差分发铜钱,听到 “这是陛下用炼丹炉铸成的救命钱” 时,不少人捧着铜钱泣不成声。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治国之道,却知道这枚铜钱能换来活下去的希望。
朱厚熜站在策问堂,看着内侍呈上的赈灾奏报,上面说灾民们用铜钱买了种子,开始补种冬麦。他拿起一枚 “嘉靖通宝”,对着阳光仔细看,钱面上的 “通” 字仿佛一道桥梁,连接着帝王的醒悟与百姓的生计。
偏殿里的炼丹炉已不复存在,但朱厚熜知道,有些东西比青铜更坚固,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那是对百姓的牵挂,是对治理的敬畏,是 “嘉靖通宝” 背后,那份 “通达治理” 的决心。而这枚小小的铜钱,终将带着这份决心,在大明的土地上流转,见证一个王朝从虚妄走向务实的新生。
喜欢奇葩皇帝合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奇葩皇帝合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