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元年的春风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也吹来了朝廷的新旨意。朱载垕在省过堂的朱砂壁前立了三日,最终下旨:起用海瑞为应天巡抚,总领江南七府政务。旨意传出,江南百姓奔走相告,那些曾受豪强欺压的农户,更是在村口设下香案,盼着这位 “海青天” 早日到来。
海瑞接到圣旨时,正在整理朱厚熜晚年的批注手稿。他将那些写满自省之语的纸页仔细收好,换上一身洗得发白的官袍,带着两名随从,坐着一艘乌篷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船过长江,两岸已能看到百姓自发竖起的 “海公千岁” 牌坊,他却只是皱着眉嘱咐船夫:“低调些,莫要惊扰了百姓。”
抵达苏州府衙的第三日,海瑞便带着幕僚登上吴淞江的堤坝。眼前的河道淤塞严重,芦苇丛生,去年的洪涝留下的水痕还清晰地印在堤岸的石碑上。“疏浚吴淞江,刻不容缓。” 他指着河道中央的淤泥,对赶来的地方官说,“百姓盼这河通,盼了十年,不能再等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江南大地上掀起了治水热潮。海瑞亲自督工,每日天不亮就来到工地,踩着泥泞的河岸指挥民工清淤;夜里则在灯下核算工银,确保每一两银子都用在民工身上。他还颁布了 “均徭法”,将治水的劳役按田产分摊,豪强地主不得例外。那些曾经霸占河道、修筑私园的大户,在海瑞的铁腕下,不得不拆除违建,还河于民。
与此同时,抑制豪强的政令也在同步推行。海瑞派人清查出常熟县一家外戚侵占的万亩良田,当即下令退还百姓;苏州府的盐商勾结官员抬高盐价,被他查实后,不仅罚没家产,还将盐价压回原价。百姓们感念他的功绩,私下里称他为 “海龙王”—— 说他既能疏通江河,也能镇住那些兴风作浪的 “恶龙”。
这日,海瑞巡查吴淞江疏浚工程,路过苏州玄妙观。远远就看到观前的广场上聚集着数百百姓,有人举着 “御香” 的牌位,正往火盆里扔着什么。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当年朱厚熜赐给玄妙观的 “仙香”,那些用名贵香料制成的香烛,此刻正熊熊燃烧,烟雾缭绕中,还夹杂着百姓的唾骂声。
“烧得好!当年就是这破香,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 一个老农往火堆里扔着石块,“皇帝自己炼丹不算,还让咱们捐钱买香,说是能保平安,结果呢?倭寇来了,他躲在宫里不出来!”
“就是!要不是海大人来了,咱们还在受那些官老爷的气!” 人群中响起附和声,火盆里的 “御香” 烧得更旺了。
海瑞见状,连忙上前阻止:“乡亲们,住手!”
百姓们见是海瑞,纷纷停下动作,却依旧愤愤不平。“海大人,您不知道这香的来历?当年为了采办这些香料,官府加了多少税,逼死了多少人啊!”
海瑞看着火堆里渐渐化为灰烬的 “御香”,又想起朱厚熜在丹房墙壁上写下的 “嘉靖三十四年,信段朝用误国”,心中五味杂陈。他对百姓们说:“先帝早年沉迷修仙,确实有错,害苦了大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晚年已经悔悟,停了修仙工程,重用贤能,推行新政,减免赋税,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他指着不远处正在疏浚的吴淞江:“你们看,这河道的工程款,有一部分就是先帝抄没严党家产拨下来的。他虽有过,但也有改,何恨之有?”
百姓们沉默了,他们想起这两年赋税确实轻了,官府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欺压百姓,这些变化,似乎确实是从先帝晚年开始的。
海瑞命随从取来一个干净的陶罐,将火盆里的香灰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此香曾被用来求仙,荒唐至极。但如今,它也能有点用处。” 他带着陶罐来到吴淞江的新渠边,将香灰撒进清澈的河水里,“这香灰能肥田,就让它随着河水,去滋润两岸的庄稼吧,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香灰融入水中,很快就不见了踪影。百姓们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怨气仿佛也随着香灰消散了些。一个老者走上前,对着海瑞深深一揖:“海大人说得是,咱们记着先帝的错,也该看到他的改。以后啊,就好好过日子,不瞎抱怨了。”
海瑞点点头,转身继续巡查工程。夕阳照在他的背影上,将其拉得很长。他知道,治理江南,不仅要疏浚河道、抑制豪强,还要解开百姓心中的疙瘩。朱厚熜的过错需要铭记,但他的悔悟与转变,也不该被全盘否定。就像那些香灰,与其让它在怨恨的火焰中化为乌有,不如让它化作滋养土地的养分,也算给那段荒唐的历史,一个体面的收场。
吴淞江的水流得愈发顺畅,两岸的农田里,稻苗在春风中摇曳。百姓们看着新渠里的清水,又想起海瑞的话,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记恨过去无法改变现状,唯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而海瑞,这位 “海龙王”,不仅疏通了江河,也疏通了人心。
喜欢奇葩皇帝合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奇葩皇帝合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