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界山的秋风裹着灵草与果实的混合香气,漫过东坡的灵草区。耐冻灵草枝头的白花早已谢去,结出一串串细小的褐黄色种子,风一吹便轻轻摇晃;沙灵草贴着土壤的叶片泛出淡淡的金黄,正将养分缓缓输送到根系,为过冬做准备;守护林的树枝上挂满橙红的沙棘果与紫色的海灵果,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条,偶尔有果实坠落,在地上砸出轻微的声响。地脉小卫士同盟的孩子们围坐在护世盟的长桌旁,正忙着整理“护脉网络秋季培训营”的资料——桌上摊着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收录了碧水村水域地脉应急支援的完整案例、青岩村最新改良的土壤检测方法、黄沙镇的固沙保水技巧,甚至还有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护脉知识测试题”,每一份材料都透着细致与用心。
王小树双手捧着培训资料,翻到“案例解析”部分,指尖在碧水村的案例上轻轻划过,声音里满是期待:“这次培训营咱们要搞个‘跨领域教学’!请碧水村的村长来讲水域地脉守护,他最懂怎么处理灵草发黄和水质问题;再请黑石村的代表讲岩石区灵脉疏通,他们清理岩石缝隙的技巧特别实用。这样一来,不管是住在湖边、山里还是沙漠边的村庄,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护脉方法!”他身旁的队员立刻翻开“实操课程安排表”,指着其中一项补充:“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工具制作实操课’,教大家做改良版的测土仪和水域灵气检测仪。这些工具都是用常见的竹管、灵蛊卵做的,成本低还好用,学会了之后各村自己就能做,特别适合推广。”
银饰女孩趴在桌前,手里握着一支炭笔,正在绘制“护脉知识手册”的插画。手册被分成“基础理论”“实操技巧”“应急处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配了简单易懂的图画——比如用蓝色的水流箭头表示地脉灵气的流通方向,用红色的小喇叭表示传讯求助的流程,用绿色的对勾标注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本手册要做得轻便小巧,方便大家揣在口袋里随身携带,”她一边画一边解释,还举起画好的“灵草黄叶快速诊断表”给伙伴们看,“你看这张表,左边列常见的黄叶原因(缺水、缺肥、地脉波动),右边对应解决方法,大家遇到问题翻一翻,一眼就能找到答案,比看大段文字省事多了。”
“数据记录队”的孩子们则在角落里忙碌地搭建“线上培训平台”。他们将十几枚传讯符按特定的阵型摆放,用灵线将符纸连接起来,再通过简易的灵术设置,实现“实时语音+画面共享”的功能。队长蹲在地上,调试着传讯符的灵敏度,抬头对大家说:“到时候主讲的村庄可以直接展示实物,比如碧水村的村长拿着水域灵草标本,对着传讯符讲解,其他村庄的学员通过自己的传讯符就能清楚看到标本的细节。我们还专门设置了‘提问通道’,学员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送短传讯,主讲人看到后现场解答,互动性比单纯的‘单向讲课’强多了!”
苏清寒端着一个陶盆走进来,盆里装着刚熬好的灵草粥,热气腾腾的粥里飘着几片灵草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她把陶盆放在桌上,给每个孩子都盛了一碗,笑着说:“整理资料累了吧?先喝碗灵草粥暖暖身子。这次培训营准备得很全面,但还可以加个‘激励环节’——评选‘护脉能手’。从各村选出口碑好、护脉经验丰富、还愿意帮其他村庄的人,给他们颁发证书,既能让优秀的人得到认可,也能激励更多人用心守护地脉,一举两得。”
墨渊此时拿着一份装订好的“护脉能手评选标准”初稿走过来,标准用浅黄色的灵纸制作,上面清晰地列出了三个评分维度:“护脉成果(50%)”——主要看本村地脉的稳定情况和灵草的成活率;“经验分享(30%)”——看是否主动向其他村庄分享实用的护脉方法;“互助次数(20%)”——统计参与跨村互助的次数。每个维度下面还附了具体的评分细则,比如“地脉连续6个月稳定,可得满分25分”“主动分享3次以上经验,可得满分9分”。“评选流程可以分两步,”他指着标准说,“第一步由各村自主推荐候选人,每个村推荐1-2人;第二步由护脉网络的核心成员(两界山、青岩村、黄沙镇、碧水村、黑石村的代表)投票,得票前三位的就是‘护脉能手’。比如黄沙镇的镇长,之前帮周边三个小村庄解决了固沙问题,还分享了‘麦秆固沙法’,就很符合评选条件。”
孩子们接过评选标准,立刻围在一起讨论起来,长桌旁的气氛变得格外热烈。银饰女孩指着“经验分享”部分,眼睛一亮:“我们可以让每个候选人准备一段‘护脉经验视频’!用传讯符录制自己讲解护脉技巧的过程,或者展示本村的护脉成果,然后发给所有村庄的学员观看。这样大家投票的时候,不仅能看文字介绍,还能直观了解候选人的能力,投票会更公平、更有说服力!”王小树也补充道:“证书一定要做得有纪念意义!用坚硬的灵木制作,上面刻上‘护脉能手’四个大字,还有获奖人的名字和获奖理由,比如‘授予黄沙镇镇长××ד护脉能手”称号,表彰其在固沙保水领域的突出贡献’,最后再盖上护脉网络的专属印章,这样拿到证书的人肯定会特别珍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