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录音棚的暖光灯亮到晚上八点,苏澈坐在靠窗的高脚凳上,怀里抱着那把马丁D-18吉他,琴身上的青花瓷贴纸在光线下泛着淡青色的光。手机架在调音台上,屏幕里是抖乐直播的准备界面,右上角的“预约人数”还在跳动——从下午六点发预告到现在,短短两小时,预约量已经突破8万,评论区里满是“等苏澈正面刚”“想看赵宇被打脸”的留言,连林晓都在粉丝群发了“全员在线支持”的通知。
“真不准备说点啥?就光唱歌?”老林蹲在旁边调试麦克风,手里的螺丝刀转了个圈,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心,“赵宇下午那波挑衅太恶心了,你至少得表个态,让粉丝知道你不怵他。”
苏澈指尖轻轻拨了下吉他弦,清亮的音色在录音棚里荡开,他笑着摇头:“不用表态,最好的回应就是更好的作品。粉丝想看的不是我吵架,是我能写出更多像《晴天》《青花瓷》这样的歌,这比说一百句‘我不怵他’都管用。”
他点开直播后台,看到星火传媒张姐发来的实时数据:赵宇为了挽回粉丝,今晚临时加了一场“道歉直播”,现在在线人数20万,弹幕里还在零星刷“哥哥知错就改”,但更多是路人在问“苏澈什么时候开播”。苏澈没再看,把手机镜头调整到合适的角度——能拍到他的侧脸和吉他,背景是满墙的黑胶唱片,没有多余的装饰,简单得像一场朋友间的即兴弹唱。
晚上八点零五分,苏澈点击“开始直播”。
屏幕瞬间亮起来,预约的粉丝蜂拥而入,在线人数从0瞬间跳到5万,弹幕像瀑布一样滚动:“苏澈终于来了!”“准备好了!听新歌!”“赵宇那边我们都不去了,就守着你!”苏澈对着镜头轻轻点头,没有华丽的开场白,只是调试了下麦克风,声音透过设备传出去,温和却有力量:“晚上好,今天不聊别的,给大家唱首没发布的歌,叫《七里香》。”
“《七里香》?新歌名!”弹幕瞬间沸腾,在线人数以每秒上千的速度飙升,转眼就破了10万。苏澈深吸一口气,手指落在吉他弦上,轻轻扫过和弦——没有电子伴奏,没有后期混音,只有木吉他最原始的扫弦声,像夏日傍晚的风,带着一丝清爽的凉意。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
第一句刚出口,直播弹幕突然停顿了半秒,紧接着爆发出更密集的刷屏。不是之前的“加油”“支持”,而是满屏的“哇!”“这旋律也太抓耳了吧!”“夏天的感觉!我懂了!”——《七里香》的青春感和《晴天》截然不同,《晴天》是雨天的遗憾,而《七里香》是夏天的悸动,像冰汽水冒泡的清爽,像白衬衫领口的风,瞬间戳中了所有人对青春的另一种想象。
苏澈的声音比唱《晴天》时更轻快,带着少年感的清澈,“多嘴”的“嘴”字轻轻带过,“感觉”的“觉”字尾音微微上扬,像在跟镜头前的人分享一个小秘密。他闭着眼睛,手指在琴弦上灵活跳动,脑海里闪过地球夏天的画面——教室窗外的梧桐树,冰镇西瓜的甜,还有递过来的半块橡皮擦,这些细碎的美好,都融进了歌声里。
在线人数还在涨——15万,20万,30万……当唱到“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时,在线人数突破了40万,弹幕里开始有人自发刷起歌词,白色的字体在屏幕上连成一片,像一场无声的合唱。老林站在调音台后,悄悄拿出手机录屏,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他混了一辈子音,从没见过有人能靠清唱,让在线人数半小时涨4倍,这不是流量,是真真正正靠旋律和情感打动了人。
此时的赵宇直播间,气氛却尴尬到了极点。赵宇穿着和下午一样的高定西装,手里拿着手写的“道歉信”,对着镜头念得磕磕绊绊:“关于下午改唱《青花瓷》的事,我很抱歉……”可弹幕根本没人听,满屏都是“苏澈在唱《七里香》,超好听!”“我去看苏澈了,拜拜”“这边太无聊了,溜了溜了”。后台数据显示,在线人数以每分钟两万的速度往下掉,从20万跌到12万,再跌到8万,最后只剩下一些死忠粉还在刷“哥哥别理他们”,却显得格外无力。
赵宇手里的道歉信掉在桌上,他盯着屏幕上不断下滑的人数,脸色苍白——他想过苏澈会回应,但没想过对方会用一首新歌,这么轻松地碾压他。他的团队在后台疯狂发红包、搞抽奖,试图留住观众,可弹幕里的“去看苏澈”越来越多,连抽奖的留言都被淹没在“《七里香》yyds”的刷屏里。
晚上八点四十分,苏澈唱完《七里香》的副歌和一段主歌,轻轻拨了个吉他泛音收尾。录音棚里安静了两秒,紧接着是弹幕的狂欢——在线人数定格在52万,打破了他之前所有直播的记录,评论区里满是“求完整版!”“这歌必火!”“苏澈太刚了!用新歌打脸太爽了!”,甚至有路人粉留言:“本来是来看热闹的,结果被这首歌圈粉了,苏澈你什么时候发完整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