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在微观的世界里艰难地巡弋,每一秒都伴随着精神上的巨大消耗和生理上的强烈不适。陆野的脸色苍白如纸,嘴唇甚至有些微微发紫,但他全部的心神都沉浸在那放大数百倍的三维模型里,搜寻着任何异常的蛛丝马迹。
时间仿佛变得无比漫长。就在他感觉几乎要支撑不住,精神即将涣散的边缘,【细节捕捉】功能终于再次发出了提示!
【超精度扫描持续...插销杆表面发现异常点...】
【定位:插销杆中段内侧(即朝向房间内部的一面)。】
【发现:存在数条极其细微、近乎融入金属氧化层背景中的、极浅的纵向划痕。长度约1.5-2.0毫米,深度仅微米级。】
【痕迹形态学分析:该划痕非自然氧化或磨损形成,亦非常规开锁工具直接刮擦所致。其微观形态特征(边缘锐利度、底部形态)高度符合极细、极坚韧的线状物(如特种高分子钓鱼线、高强度尼龙线)在瞬间承受巨大拉力时,因微小位移或振动,其单根纤维对金属表面氧化层造成的轻微切割或犁削效应。综合判断,拉力方向与插销滑动方向呈约15-20度夹角。】
这个发现让陆野几乎要涣散的精神猛地一振!张铁柱的供词只提到了在窗外用线水平拉拽插销末端使其移动。但这个出现在插销杆中段内侧的、带有特定角度的细微切割痕,说明当时的拉线操作绝非那么简单直接!
他强行凝聚起最后的精神力,操控着视角,忍着剧烈的头痛,沿着力的反方向进行虚拟追踪。视线艰难地越过插销本体,扫过窗框内侧的木质表面,最终,在窗框上方一个极其隐蔽的、早已废弃不用的、用于过去悬挂窗帘或灯笼的微小木质楔子上,发现了另一个异常点!
【微小木质楔子表面发现极其轻微但新鲜的磨损痕迹。痕迹形态同样符合线状物多次摩擦、勒压所致,磨损方向与插销杆上痕迹推断的拉力方向存在几何关联。】
刹那间,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精巧、同时也更需技巧的操作画面在陆野因过度消耗而阵阵刺痛的脑海中重构出来:
窃贼(张铁柱)并非如他供述的那样,简单粗暴地在窗外直接用线水平拉拽插销末端。在那种狭窄、黑暗且紧张的环境下,那种方式不仅难以发力,而且极易因为线的晃动或脱钩而导致失败。他实际上是采用了一种更省力、更稳定、也更需要技巧的方法——他很可能将线的一端固定在窗外那个自制工具的金属支点上,然后将线的另一端,并非直接系在插销末端,而是向上绕过窗框上方的那个微小木楔!
这个小小的木楔,在此刻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成了一个临时的、固定的“导向滑轮”!然后,窃贼在窗外向下斜向拉拽线的另一端!通过这个简单的滑轮结构,向下拉拽的力量被有效地转换成了水平方向拉动插销的力!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操作的可靠性,也使得拉拽动作更易于控制和发力。
而插销杆中段那几乎不可见的细微切割痕,极有可能就是在某次拉拽过程中,线因为瞬间承受的张力过大,或者线与插销杆之间因为角度问题产生了极其短暂的、非正常的接触点,高强度纤维如同最细微的刻刀,在金属氧化层上留下了这永恒的印记。
这个操作手法的复杂性和精巧性,远远超出了张铁柱这样一个纯粹技术型窃贼的惯常思维模式。它需要对思惠堂内部结构细节有着近乎“庖丁解牛”般的熟悉!谁能提供如此精准到厘米级的信息?谁能想到利用一个早已被遗忘的、不起眼的小木楔来构成关键力学结构?
答案几乎呼之欲出——只有对这座老宅一砖一瓦、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的人——林文斌!甚至,这个利用现有结构、化腐朽为神奇的操作手法,极大可能就是林文斌本人想出来的!他不仅提供了情报,更可能深度参与了作案手法的设计!
喜欢刑侦天梯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刑侦天梯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