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省的僵局,如同卡在“清源”行动咽喉的一根硬刺。其他省份的捷报频传,愈发衬托出这片核心枢纽区域的沉寂与反常。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C省任务区域的光圈顽固地闪烁着黄红两色,像是一个无声的嘲讽。
陆野的眉头自僵局出现后就没有完全舒展过。他深知,打蛇打七寸,C省这个运输枢纽如果不彻底拔除,整个行动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可能留下死灰复燃的隐患。这些经验丰富的犯罪残余,比泥鳅更滑,比狐狸更狡诈。
“不能再被动了。”陆野的声音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显得格外清晰,“常规的摸排和蹲守显然已经被他们规避。我们必须用他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他们从地底下挖出来。”
他的目光投向林婉和那无声运行的系统。“启动最高权限的数据深潜模式。目标:C省全境,时间范围覆盖‘泥鳅’落网前后各一周。我要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任何与已知犯罪模式存在哪怕最微弱‘共振’的信号!”
【指令已接收。启动数据深潜模式(C省专向)。权限等级:最高。数据维度:通讯信号(基站信令、非实名号码活跃度)、金融交易(小额现金流、异常账户活动)、交通监控(无牌/套牌车辆轨迹、异常路径选择)、社会关系网络(二阶、三阶弱关联拓展)……数据清洗与碰撞分析启动。算力资源全力倾斜。】
整个“盘古”办公室的数据处理核心,仿佛一台超功率运转的引擎,发出了低沉的轰鸣。无数的“0”和“1”如同奔腾的江河,涌入特定的分析河道,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精细筛选和强制关联。
林婉坐在主控台前,双手在多个键盘上飞舞,屏幕上的代码和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刷新。她不再是单纯地接收系统结果,而是与系统进行着深度的“人机协同”,不断调整着分析模型的参数和权重,引导着数据洪流冲击那些最可能隐藏着真相的“脆弱点”。
“重点排查‘泥鳅’落网后的真空期。”陆野在一旁补充,他的刑侦直觉在发挥作用,“权力和利益的真空,必然会有人试图填补,或者至少,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寻找那些异常的‘躁动’。”
陈凯也加入了战团,他从网络黑市和地下通讯渠道的监控数据入手,试图捕捉那些可能用于重新联络或寻找新渠道的“暗语”和“信号”。
时间在这种高强度、高精度的数据挖掘中缓慢流逝。屏幕上不断有微弱的信号被捕捉、放大、分析,然后又因为关联度不足或无法形成闭环而被暂时搁置。
发现线索一: 系统捕捉到在“泥鳅”落网后约36小时,C省L市范围内,有七个不同身份标识(均为有盗窃、诈骗等前科,社会关系网复杂)的个体,其持有的非实名备用手机号,在短短两小时内先后被激活,进行了极其短暂(不超过30秒)的通讯,随后迅速关机。这些信号源的地理位置,经过基站三角定位,虽然分散,但其活动范围的外接圆心,隐隐指向L市那片占地广阔、废弃已久的老工业区。
“像是某种试探性的‘ Ping ’(网络检测)信号,或者是在确认彼此是否安全。”陈凯分析道,“这种同步性和短暂性,很不寻常。”
发现线索二: 林婉追踪了这七人中能找到身份信息的几个人的金融活动。发现其中有三人,在同期内,在不同的银行网点和ATM机上,有小额(几百到一千元不等)的现金存取记录。存取行为本身不异常,但结合其活动轨迹分析,这些存取点的空间分布,同样隐隐围绕着那个老工业区。
“他们在分散获取活动资金,避免大额交易引起注意。”林婉标记出这些存取点,“路径分析显示,他们的活动核心区域,高度重叠。”
发现线索三: 交通数据模型被加载。系统对老工业区周边所有主干道、辅路、甚至是荒废小路的监控探头(包括一些民用监控被临时调用权限)数据进行了扫描。发现在特定深夜时段,有几辆频繁使用不同套牌或无牌的面包车,其行驶轨迹呈现出明显的“规避”特征——刻意绕开所有主要路口和警用卡口,利用厂区内部错综复杂的旧路网进行移动。虽然无法直接追踪到终点,但其活跃区域,与通讯和资金信号指向的范围高度吻合。
发现线索四(最微弱但最关键): 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分析到了极致。系统发现,那七名信号激活者中,有一人的表弟的连襟,竟然是已落网“泥鳅”团伙中一名负责开车运输的司机的情妇的弟弟!这条关系链蜿蜒曲折,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常规排查中绝对会被过滤掉。但在此刻,当它与其他几条线索同时出现时,其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微弱,但却真实存在的、连接着已知犯罪网络和这个新发现可疑区域的“社会毛细血管”!
一条条看似孤立、微弱甚至可笑的线索,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珍珠,被系统和林婉用看不见的线,强行串联了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