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个词都精准地、狠狠地砸在了炎国刚刚被边境冲突狠狠刺激过的痛点上!
污染扩散的风险——我们说了无数次但一直被他们当抬价筹码的,此刻随着边关的血腥味扑面而来,成了灼热的恐惧!
责任归属——我直接点破他们最害怕的:这烂摊子如果因为移交后维护不足而爆炸,回头烧到自己家怎么办?谁负责?高卢可以拍拍屁股(虽然损失巨大),但炎国边境首当其冲!
风险成本——维持现状,守着这个“危险品”,今天损失一个哨所,明天会不会蔓延失控?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黍虽然珍贵,把她“赠”给高卢,让她替炎国永久看管这个危险的包袱,再换来梦寐以求的合成氨技术,似乎是……成本最低的保平安选项?
林副使的脸色彻底变了。那故作镇定的官方面具片片剥落,只剩下被巨大的现实风险和恐惧搅乱的心绪。他拿着半块茶点的手指微微发抖,嘴唇翕动了几下,却没能立刻说出任何反驳的话。那些我们之前精心准备的渲染风险的台词,此刻从我嘴里说出来,化作了冰冷的刀刃,反过来抵在了他们自己的咽喉上。
“这……这……”他嗫嚅着。
“此事关乎重大,”我语气缓和下来,但目光依旧沉重,“林大人身系要职,想必也日思夜虑?只愿贵我两国能寻得真正周全两安之策,化解此难。”
我微微颔首,不再多言,仿佛只是忧愁地诉说了内心的不安,留下林副使独自在廊下风中凌乱。他那点可怜的“闲聊”技巧,在外交部那群精明的狐狸面前不堪一击,更别提我这个深谙官僚痛点、语言纯熟、又有穿越者信息加持的对手。这颗在合适时机引爆的“致命疑问弹”,精准地钻进了他们刚刚被边境冲突撕开的心理防线裂缝里。
后面的谈判进程,以一种超乎预料的效率推进了。炎国的官员们,尤其是负责户部和边防的官员,态度明显软化。那份关于黍的天价顾问报价单被默默撤了下去(显然他们自己也觉得那更像是自杀性敲诈)。关于“安绥邑”移交区域的“历史遗留风险”的描述,在谈判文件中的措辞开始变得谨慎、中性,不再刻意强调其极端恐怖性(怕再被我的“责任论”反咬)。
争论的核心开始向“黍天师驻守期到底需要多久才能确保移交稳定,以及长期安全保障框架的具体条款”上转移。而每次对方试图压缩期限或弱化黍的驻留条款时,我(或我的幕僚)便会“极其善意且专业地”提醒:“鉴于该区域地脉污染及不稳定风险的复杂性和潜伏性,根据源石能环境监测基础理论,此类大规模人工干预后的自然系统再平衡期,往往以十年甚至更长周期为考量起点,过短的观察和维护期可能导致数据失真甚至反弹……” 翻译:至少十年起步,别想蒙混过关。
与此同时,关于合成氨技术的转移细节被摆上了桌面进行逐项敲定。炎国谈判团对此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务实(或者说急切)态度。农业和粮食安全部门的官员眼睛死死盯着每一项技术参数和配套支援项目的清单,仿佛那不是文件,而是救命的金麦穗。
刘尚书主持了几轮会议,显得疲惫但眼神更加深沉。他不再试图引导节奏,更像是坐在高处,看着下面双方就具体的砝码讨价还价。他似乎已经默认了那个我们精心构建的三角等式:安绥邑(危险但需摆脱的包袱) + 黍(代价高昂但必须付出的代价)= 合成氨技术(解决粮食困局的真金)。并且,现在天平还加上了边境安全这一块新的、沉甸甸的砝码。甩掉包袱、获得技术、保障边境平安……“赠送”黍似乎成了最不坏的选择。
几天后,当一份初稿协议文本开始艰难地成型,在关于黍驻守期限的条款上仍有些拉锯时,那个熟悉的身影又一次“恰好”出现在了驿馆的小花园里。黍依旧戴着斗笠,但手里拿着一把刚采集的、还带着潮湿泥土气的不知名草药,蹲在一小片特意开辟的、种植着几株耐旱炎国植物的试验苗圃边观察,仿佛在研究水土服不服。
我捧着一叠厚厚的协议草本副本(印出来是为了体现“重大”),从回廊经过,“不经意”看见了她。她抬起头,依旧是那副温和宁静的样子,但这次她主动开口了,声音不疾不徐:
“听说那些埋在土里的‘老病根子’,吓着了城里的书生老爷们?吵吵嚷嚷的,连累得田边的雀儿都不安生了。”
我停下脚步,笑了笑,走近几步:“吵了些时日,总算看到点动静,准备动手清理‘病根’了。就是人手安排,尚有难处。”
黍慢悠悠地站起身,拍了拍斗笠上的尘土,又弯腰将手中那把草药轻轻放在苗圃中央一株看着有些蔫的小苗旁边。那株小苗叶片边缘有些焦黄,正是之前试验田里常见“源尘蚀叶”病的前兆。她没看那协议,目光落在远处院墙上随风摇曳的藤蔓。
“庄稼人治地,看的是时节,用的是巧劲。懂地的力士,一把锄头使唤得久了,连地上的蚂蚁搬家都认熟了道儿。”她顿了一下,转过头,目光平静如水地看向我,“‘病根’埋在哪儿,多深,有多硬,得下多大的力气,锄头自己心里头……都清楚着嘞。”
她这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最精准的点评。翻译一下就是:你们城里官老爷吵翻天的协议年限?真正的核心力量(锄头)知道该干多久活儿(心里头都清楚着嘞)!别拿官僚框架去套她!
不等我回应,黍已经再次弯下腰,摆弄那株小苗去了,嘴里似乎还哼着那不成调的、土味十足的乡谣。那把新鲜的草药,在她精心的侍弄下,正慢慢给小病苗带来庇护和养分。
我看着她的背影,又掂了掂手中那份关于“十年还是十五年保障期”的、重若千钧的协议草本。也许,最终的答案,既不在讨价还价的官僚桌上,也不在冷冰冰的条款里,而在于那把沉默但充满力量的“锄头”和她脚下这片大地的回应。协议?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要看“锄头”和“土地”如何对话了。至少,我成功地把“锄头”和那块注定不平静的“地”,一起捆在了帝国未来的版图上。
喜欢明日方舟高卢舰长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明日方舟高卢舰长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