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大地,《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的印刷机就在各根据地的报社里轰鸣起来。
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被捆成捆,由通讯员骑着马、推着小车,火速送往各个村镇、军营 —— 头版头条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李同志亲撰的标题《贺太原解放 —— 为华北抗战胜利而歌》,旁边配着太原城插上八路军旗帜的版画,一眼望去,格外振奋人心。
晋察冀根据地的阜平县城里,报童举着报纸穿梭在街头,清脆的吆喝声划破晨雾:“卖报!卖报!太原解放了!八路军活捉日军司令官筱冢义男!”
百姓们闻声围拢过来,有的攥着皱巴巴的零钱,有的干脆捧着刚蒸好的窝头来换 —— 识字的人当场念起报纸,不识字的人就凑在旁边听,听到 “歼敌两万八”“缴获山炮四十五门” 时,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几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抹着眼泪,嘴里念叨着:“可算把小鬼子赶跑了!太原都解放了,咱们这儿的好日子也不远了!”
在冀鲁豫根据地的菏泽乡村,村干部把报纸贴在村口的老槐树上,村民们搬着板凳围坐成圈。
读报的干部声音越念越响,当读到 “八路军协助百姓修复房屋、分发粮食” 时,台下的张大娘突然站起来:“俺就知道八路军是好人!去年俺家房子被鬼子烧了,就是他们帮俺盖的新屋!”
话音刚落,村民们纷纷点头,有的说要给太原的八路军送粮食,有的说要让自家娃去参军,原本安静的村口,瞬间变成了热闹的动员会场。
就连被日军严密控制的敌占区燕京,报纸也通过地下交通线悄悄流传开来。
在王府井的一家小茶馆里,茶客们借着喝茶的掩护,传阅着皱巴巴的《新华日报》复印件。
一名穿长衫的教书先生压低声音:“太原的工事我知道,当年阎司令修了三年,鬼子又加修了两年,就这么被八路军打下来了,这说明小鬼子快不行了!” 旁边的伙计赶紧递过一壶热茶,眼神却亮得很 —— 昨晚他刚帮地下党把报纸送到了城外的游击队手里,此刻听到这话,心里比谁都激动。
而在国统区的西安,报摊上的《新华日报》被抢购一空,连带着刊登了太原解放消息的地方报纸也成了热门。
几名学生围着报摊争论,一个戴眼镜的学生激动地说:“八路军三天就拿下太原,咱们中央军打个县城都要半个月,这就是差距!”
旁边的商人赶紧拉了拉他的袖子,却悄悄把报纸折好塞进怀里 —— 他老家在山西,早就盼着八路军能打回去,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
百姓的欢呼声响彻华国大地时,各方势力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的燕京,空气里弥漫着压抑的死寂。
冈村宁次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着三份文件:太原失守的战报、筱冢义男被俘的电报,还有一张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山西地图。
他的手指在 “太原” 两个字上反复摩挲,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底布满血丝 —— 几天前他还收到筱冢义男 “坚守十日不成问题” 的电报,可现在,太原没了,第一军主力没了,连中将司令官都成了俘虏,这样的溃败,让他这个华北方面军司令官颜面扫地。
“司令官阁下,110 师团来电,请求是否继续向太原推进?” 参谋小心翼翼地递上电报,不敢抬头看冈村宁次的脸色。
冈村宁次猛地抓起电报,扫了一眼就扔在桌上,声音里满是疲惫与愤怒:“推进?推进到哪里去?太原都没了,他们去了就是送死!”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 太原的工事有多坚固,他比谁都清楚,千座碉堡、六十门防空炮、四万五千兵力,还有两条能通坦克的地下通道,可就这么被八路军在三天内攻破了。
“独立旅……”
冈村宁次低声念着这个名字,心里泛起一阵寒意。
之前他以为这支部队只是装备稍好,可太原一战让他明白,对方不仅有超出他认知的武器,还有能精准定位火力点的侦察手段 —— 这样的对手,根本不是现在的皇军能抗衡的。
“传我命令。”
冈村宁次转过身,语气沉重,“110 师团、111 师团立刻停止推进,撤回原驻地,加强防御;
山西境内失联的部队,不再进行救援,让他们自行突围……” 说到 “自行突围” 时,他的声音顿了顿 —— 他知道,没有支援的日军,在八路军的包围下,突围不过是奢望,说白了,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参谋愣了一下,还是躬身应道:“哈伊!” 转身快步走出办公室,留下冈村宁次独自站在地图前,看着山西境内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第一次对这场战争的结局,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同一时间,汾城的第二战区司令部里,阎喜善正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捏着三份文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