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经过这些年来坚持不懈地全力发展,如今的大清朝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般的变化!
放眼望去,贯穿于城镇之间的主道上都已经铺上平整的水泥路面,当一辆辆满载货物或乘客的马车缓缓行驶其上时,以往那种令人难受的剧烈颠簸感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平稳而顺畅的行进体验,拉马车的马试过都说好。
道路两旁,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幅好不热闹的景象。
因着出海带来的巨额利润,雍正下旨宣布解除延续已久的海禁政策。这一决策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上下引起震动,但满朝文武官员竟然没有一人提出反对。
在此之前,这些官员们从未曾想到过出海经商能够获取如此惊人的财富。户部尚书两眼放光的想:这还只是一次出海所赚,这以后……真是不敢想啊!
面对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他们一个个心中暗自盘算着该如何才能从中分一杯羹、掺和上一脚。
所以,怎么可能有人反对?
从此大清打开了国门,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大清的商人敏锐的嗅到这个巨大的商机,所以很快就参与了进来,大清的海关开始收取关税,这笔进项可真是不容小觑。
如今街道上有许多来自异国他乡、拥有金色秀发和碧蓝眼眸的客商穿梭其中。
这些外国人或是与本地商贩讨价还价,或是饶有兴致地品尝着各种特色小吃,亦或是好奇地打量着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
道路两侧传来阵阵此起彼伏的叫卖吆喝之声。这边厢,卖糖葫芦的小贩扯着嗓子高声呼喊:“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嘞~”
那边厢,卖糕点的摊主也不甘示弱,卖力叫嚷道:“新鲜出炉的桂花糕哟,快来尝尝呀!”
“新到的千里镜有货了,大家来看一看瞧一瞧了!”、“卖报卖报!今天的新报,足不出门知天下事,两文钱一份!”这一声声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叫卖,交织成一曲曲欢快动听的市井交响乐,使得整个街道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热闹非凡的动人景象。
海外的新奇商品在大清不再稀奇。因为见识的多了,如今大清留着鼠尾辫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年,雍正早就带头换了发型,报纸更是多次提倡下时男子改变发型,所以逐渐的,在路上,什么发型的人都有。
如今,四季更替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瓜果和蔬菜。那些原本只生长于特定季节的美味蔬果,经过农业部门不懈的努力与精心推广,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
无论是清凉多汁的西瓜、香甜可口的芒果,还是鲜嫩欲滴的草莓、脆甜的青枣;亦或是反季节种植出的各种新鲜蔬菜,如今都能轻松地在集市上找到它们的身影。这些来自海外的瓜果蔬菜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选择。
大清的女子们纷纷走出了家门,有的出门学艺,有的在学堂念书,有的去了工厂做女工,还有的去当了教书先生或者做了受人尊敬的女医。
熙熙攘攘的道路之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如潮水般涌动着。其中女子的数量丝毫不逊于男子。她们或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或独自一人,步履轻快地穿梭在人群之中。
每个人的面庞上都绽放着灿烂而喜悦的笑容,要知道之前对女子的规矩那可都是笑不露齿的,只从这些笑容中就可得知女子如今的处境有着极大的改善。
今年朝廷还颁布了一系列重大政令:朝廷明确表示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让那些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女子有机会一展身手,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仕途,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其次,朝廷还规定可以单独设立女户,给予女子更多独立自主的权利。此外,对于婚姻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调整:支持女子和离后再嫁,并强调男方必须将和离的女方的嫁妆如数返还。若有人胆敢侵占女子的财产,一旦被查实,将会被处以严厉的流放之刑--去准噶尔挖矿。现在矿工数量真的不算多,有多少都能收的下。
同时,为了保障女性的身心健康,还规定近亲不允许通婚,报纸上还列举了许多近亲通婚的危害。尤其女子必须年满十六岁方可成婚。之所以如此规定,也是因为过早生育对女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这一系列有利于女子的政令一出,整个社会都为之轰动。百姓更多的是称赞朝廷的明智之举,感慨时代的进步与变革。也有少部分人依然不认可这些新政策老顽固,只不过这些年雍正积威太重,没人头铁的敢当面反对。
那些原本备受束缚的女子们,则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因着纺织机的问世,所有百姓再也不用为布匹价格高昂而发愁。
这一年,棉花也正式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柔软且保暖性能极佳的原材料迅速吸引了众多百姓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并接纳它。
一时间,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的棉花工坊。这些工坊里的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和先进的设备,将棉花加工成各种精美的布料,并制成一件件舒适又好看的衣服。
随着那些兄弟出海的次数增多,他们更加深刻了解到西方的变化,在西方蒸汽机已经产生,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看到西方蒸汽机带来的巨大效益,朝堂上下开始商议引进蒸汽机技术之事。不少大臣积极响应,认为这将使大清朝的工业更进一步。然而也有保守派大臣担忧这会冲击本土产业,引起大量工人失业。
雍正决定先派遣一批聪慧能干之人前往西方深入学习蒸汽机原理及制造工艺。这批人中有工匠,也有擅长机械研究的学者。
与此同时,民间一些富商嗅到商机,他们集资准备自行探索类似蒸汽机的器械。其中一位名叫李盛的商人,召集了各地能人巧匠,在自家大院里秘密捣鼓起来。
而那批出国学习的人员,在西方遭遇诸多困难,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以及部分西方国家对技术的保密。但他们没有放弃,一边努力学习外语,一边偷师学艺,期望早日学成归国,将蒸汽机的神奇带回大清,让这片古老大地再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喜欢综影:我自有精彩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综影:我自有精彩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