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怪异而紧张的谈判氛围
地点:维也纳联合国中心,一个经过特殊加固的地下会议室。长长的谈判桌,一端是中方代表团,一端是美方代表团,双方成员面色冷峻,眼神接触时充满不信任。
同步的战争新闻:谈判桌旁的数个屏幕,实时显示着来自近地轨道和月球轨道的卫星图像和战报摘要。就在代表们落座后几分钟,一条简讯闪过:“美方一艘侦察舰在L4点附近与我方巡逻艇发生短暂交火,双方互指对方挑衅。” 这条消息让会场气氛更加凝固,美方首席代表冷哼一声,中方代表则面无表情地记录着。谈判桌与战场,形成了荒诞而残酷的同步进行时。
2. 首要难题:如何实现“停火”
谈判一开始就陷入最基础也最棘手的程序性问题:在广阔的、三维的太空战场上,如何定义并执行“停火”?
美方立场:要求中方舰队首先后撤至战前位置(即承认月球静海基地附近为争议区),并停止一切“挑衅性”侦查活动,作为停火先决条件。
中方立场:坚持停火必须是无条件且同时的(simultaneous and unconditional),并要求美方舰队首先撤离至地球同步轨道以外,解除对中国太空资产(如空间站、月球基地)的即时威胁。
争论焦点:
“防御性”与“挑衅性”的界定:中方在己方空间站附近部署防御平台,是自卫还是升级态势?
无人单位的处置:遍布战场的侦察卫星、无人机、智能水雷,是否在停火范围内?如何保证它们不误判?
验证机制:如何确保对方遵守停火承诺?美方要求第三方核查人员享有“完全准入权”,被中方断然拒绝,视为主权侵犯。
3. 核心障碍:“秃鹫号”与战争责任
这是最情绪化、最难以逾越的障碍。美方代表强烈要求谈判议程必须首先讨论“秃鹫号”被击沉事件。
“在讨论未来之前,必须澄清过去!中方必须对此暴行承担责任,包括道歉、赔偿和对相关指挥官的追责!”
中方代表则立即反击:
“暴行始于你们的侵略!‘秃鹫号’是在对我方舰队发动攻击的过程中被合法自卫击毁。追究责任?那应该从下令让舰队闯入我国宣称的防卫空域的人开始!”
关于战争责任的争吵几乎使谈判在第一天就破裂。双方都在利用这个问题试探对方的底线和虚实。
4. 背后的战略博弈
谈判桌外的角力:每一次休会间隙,双方代表都会紧急与国内最高层沟通。前线任何微小的军事动作(如一支分舰队的机动、一个雷达站的开关),都可能是在为谈判桌上增加筹码的战术行为。
以打促谈,以谈备战:双方心照不宣。谈判在进行,但后方的战争准备丝毫未停。新的舰艇在加速建造,士兵在轮换休整。所有人都明白,谈判破裂的那一刻,就是更猛烈战斗开始的信号。
5. 微弱的进展
经过数轮激烈争吵和一次濒临破裂的休会后,在调停人(可能是联合国秘书长特使)的极力斡旋下,双方终于在最基本的层面达成了一项临时性、技术性的谅解:
同意在接下来24小时内,在当前接触线(即实时战线)的某些特定“热点区域”(如围绕中国空间站和月球静海基地的空域)试行“局部冷静期”。
在此期间,双方不得向这些区域增派任何军事资产,并约束已有单位不得进行“可能被误解为敌对行动”的机动。
建立一个由中立国(如瑞士、奥地利)军官组成的联合军事协调小组(JMCG),仅负责沟通和核实与“局部冷静期”相关的事宜,权限极其有限。
______
本章结尾:
第一轮停火谈判在筋疲力尽和高度不信任中结束。达成的“局部冷静期”协议脆弱得如同一层薄冰。代表们走出会议室时,脸上没有任何轻松。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最困难的政治问题——如最终边界划分、军备控制、责任追究——还远未触及。而太空中的枪炮声,只是暂时变得稀疏,并未完全停止。和平的希望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前线的又一次走火或谈判桌上的一句狠话所熄灭。
喜欢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南天门计划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