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五 辰时
宣德城西枫山
一夜寒霜过后,枫山被染成了一片火红。晨光穿透枝叶,将枫叶上的露珠照得晶莹剔透,风一吹,露珠滚落,红叶翻飞,像无数只燃烧的蝴蝶在空中起舞。山脚下的石阶上,早已挤满了赏枫的人,孩童的笑声、大人的赞叹声,混着山间的鸟鸣,在空气中织成一幅热闹又温柔的画卷。
青珩穿着一身枣红色的小袄,手里提着一个竹编小篮,里面装着上次从启带来的贝壳 ,有带着海浪纹路的扇贝,有泛着珍珠光泽的文蛤,还有老村长送的鲸鱼骨小渔船模型。他被陆珩真牵着小手,一步一步沿着石阶往上走,小眼睛不时望向路边的枫树,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
“墨姐姐,你看!枫叶真的像火一样!” 青珩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一棵粗壮的枫树大喊。那棵枫树的树干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枝叶舒展,红叶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红光,像一把撑开的火焰伞。
墨青芜快步跟上,从怀中掏出一方素色绢帕,轻轻擦了擦青珩额头的薄汗:“比我想象中还要美。天启的海是辽阔的蓝,宣德的枫是热烈的红,两种颜色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陆珩真笑着补充:“再过几天,枫叶会更红,到时候整个枫山就像被胭脂染过一样。山下的村民说,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来枫山捡几片红叶,夹在书里做书签,祈求日子像枫叶一样红火。”
三人沿着石阶继续往上走,走到半山腰时,眼前突然开阔起来, 这里有一片平坦的观景台,台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 “望枫台” 三个苍劲的大字。站在台上往下看,漫山红叶尽收眼底,远处的宣德城像被红枫环绕的明珠,炊烟袅袅,安宁祥和。
“我们就在这里歇会儿吧。” 陆珩真拉着青珩在台边的石凳上坐下,从包裹里拿出准备好的桂花糕和热茶。青珩却没心思吃东西,他提着竹篮走到观景台边,小心翼翼地从篮子里拿出贝壳,对着阳光摆弄起来。
他先将一枚扇贝放在枫树的树根旁,扇贝的纹路在阳光下与枫叶的脉络相映,像是将天启的海浪 “种” 在了宣德的土里;又将那只鲸鱼骨小渔船模型放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船头朝着山下的宣德城,仿佛小渔船从天启的大海驶来,停泊在了枫山的红叶间。
“宝宝在做什么呀?” 陆珩真走到青珩身边,轻声问。青珩抬起头,小脸上满是认真:“我把天启的贝壳和渔船放在这里,让它们和枫叶做朋友。这样,天启的大海和宣德的枫山,就永远在一起了。”
墨青芜闻言,心中一动,从怀中掏出时空共鸣镜。她将镜面对准枫叶和贝壳,淡蓝光在镜面上流转,将红叶与贝壳的影像重叠在一起 ,红的枫、蓝的海(贝壳纹路映出的意境)、金的阳光,三种颜色在镜中交融,像一幅跨越时空的画。“你看,这样双时的美景就永远留在镜里了。” 墨青芜将镜子递给青珩。
青珩接过镜子,小心地捧在手心,看着镜中的画面,突然说:“娘,墨姐姐,守护是不是也像这样?把宣德和天启的好东西放在一起,让它们不分开?”
陆珩真蹲下身,轻轻摸了摸青珩的头:“宝宝说得对。守护不仅是保护大家平安,也是守护双时空的美好,让宣德的枫、天启的海,让这里的人和那里的人,永远像朋友一样,不分开。”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笛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白发老者坐在不远处的石台上,手中拿着一支竹笛,吹奏着悠扬的曲子。笛声穿过红叶,带着淡淡的暖意,让整个枫山都安静了下来。
“是张老秀才。” 陆珩真笑着解释,“他住在山脚下,每年枫红的时候都会来这里吹笛,说要给枫叶‘伴奏’。” 青珩听得入了迷,放下镜子,朝着老者的方向走去,在他身边不远处坐下,小手托着下巴,眼神专注。
老者吹完一曲,低头看到青珩,眼中露出温和的笑意:“小娃娃也喜欢听笛?” 青珩点点头,指着自己的竹篮:“我带了天启的贝壳,想让它们也听听您的笛声。” 老者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起来:“好啊,那我再吹一曲,给小娃娃,也给天启的贝壳。”
笛声再次响起,这次的曲子更轻快,像山间的溪流,像海边的浪花。青珩跟着笛声的节奏,轻轻晃动着身体,手中把玩着一枚贝壳,贝壳在阳光下泛着光,与红叶的影子交叠在一起,格外好看。
午后,阳光渐渐西斜,枫叶的颜色变得更深,像被夕阳染透了一般。三人准备下山,青珩却舍不得离开,他在每棵他喜欢的枫树下,都放了一枚小小的贝壳,最后还在望枫台的石碑旁,留下了那只鲸鱼骨小渔船模型。
“这样,就算我们走了,贝壳和渔船也能陪着枫叶,看着宣德的日子。” 青珩摸着石碑上的字,轻声说。陆珩真和墨青芜没有阻止,她们知道,这些小小的物件,是青珩对双时空最纯真的联结,是他心中 “守护” 的另一种模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