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数字陪伴”课程第三次试点结束的当晚,陈曦坐在工作室的会议桌前,指尖反复划过反馈表上“参与度42%”的红色数字,眉头紧紧蹙起。连续一周的熬夜调整,团队设计的“线上绘画分享”“故事接龙”环节,在面对内向的留守儿童时,依旧像撞在棉花上——有孩子上线后全程沉默挂机,有孩子被点名分享时直接退出连线,连经验丰富的志愿者都手足无措。
“陈总,要不我们放弃‘主动分享’环节?改成单向的‘志愿者讲故事’,至少能保证孩子留在线上。”负责课程设计的小周揉着通红的眼睛,语气里满是疲惫。团队成员也都低着头,桌上的咖啡杯空了一排,空气中弥漫着挫败感。
陈曦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翻开试点录像——画面里,一个叫小远的男孩始终盯着屏幕角落,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当志愿者邀请他分享画作时,他突然捂住屏幕,小声说了句“我画得不好”,然后匆匆下线。看着这一幕,陈曦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不能改。我们做‘数字陪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想让孩子开口说话,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值得被听见。”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林知珩的消息弹了出来:“看你朋友圈发的试点反馈,是不是遇到难题了?我今天没课,整理了些儿童互动教学的案例,要是有空,我们在常去的咖啡馆聊聊?”
看到消息,陈曦心里涌起一阵暖意。她之前在朋友圈发过试点的困惑,没指望会有人留意,没想到林知珩不仅看到了,还特意准备了案例。她立刻回复:“我现在就过去,麻烦您了!”
半小时后,陈曦推开咖啡馆的门,就看到林知珩坐在靠窗的位置,桌上摆着一摞资料,旁边还放着一杯温热的柠檬水——知道她最近常熬夜,特意让店员少放了冰。“先喝口水,慢慢说。”他把水杯推到她面前,眼神温和,“是孩子不愿意参与互动吗?”
陈曦点点头,把反馈表和试点录像递给她:“我们设计的环节,对他们来说好像压力太大了。有的孩子连开口都不敢,更别说主动分享了。”
林知珩没有立刻给出建议,而是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是他多年来的乡村教育调研记录:“你看这里,”他指着其中一页,“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陪伴,大多对‘公开表达’有抵触,他们害怕自己说不好被嘲笑,也不习惯成为关注的焦点。你们的‘绘画分享’,本质上是让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这对他们来说,和‘上台演讲’没区别。”
他说着,从资料里抽出一张手绘的“互动阶梯图”:“试试分三个阶段引导,先让孩子‘无压力参与’,再慢慢过渡到‘主动表达’。”
1. 第一阶:匿名互动。把“公开分享”改成“匿名贴纸”,孩子可以给喜欢的画作贴星星,也可以发送系统预设的短句,比如“我喜欢你画的小太阳”,不用露脸,也不用说话;
2. 第二阶:小组破冰。将孩子分成3-4人的小群组,志愿者先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再用“画里的小兔子在做什么呀”这类具体问题引导,每人只需要说一句话;
3. 第三阶:自愿展示。不强迫所有孩子参与,只邀请愿意分享的孩子,并且提前和他们约定“分享完可以获得定制小画具”,用小奖励降低他们的心理负担。
“教育不是‘拉着孩子跑’,而是‘陪着孩子走’。”林知珩合上笔记本,目光认真地看着她,“你之前做‘画作认购’时,那么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故事,这次也一样,只要找到他们能接受的节奏,就一定能打开他们的心门。”
这番话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陈曦的思路。她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速记录,还补充道:“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画作主题分组,比如把画‘家人’的孩子放在一起,他们有共同话题,可能更容易开口!”
“这个想法特别好!”林知珩眼里闪过赞赏的光芒,立刻拿出手机,“我联系了师范大学的心理系学生,让他们帮忙做‘儿童性格评估简化表’,明天就能发给你。根据评估结果分组,效果会更好。”
离开咖啡馆时,林知珩把所有资料打包好递给她:“这些案例里有国外‘远程陪伴’的成功经验,你可以参考。要是晚上想到新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习惯熬夜整理数据,一般都在。”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哪怕每周只让一个孩子愿意开口,也是进步。我相信你的能力,更相信你对孩子的用心。”
回到工作室,陈曦立刻召集团队调整方案。大家听了“互动阶梯”的思路,都重新燃起斗志。林知珩也一直在线上跟进——晚上十点,他发来“性格评估表”;凌晨一点,又分享了“志愿者引导话术模板”;第二天清晨,还帮他们联系了两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提供线上指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