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的陆星辞瞬间兴奋起来:“哇!这个方案绝了!既解决了场地问题,还能和健康模块结合,太完美了!我这就跟团队说,把艺术计划的落地重心调整到产业园,还能多设计几个‘艺术+健康’的互动活动!”
最后,陈曦拨通了沈砚川的电话。她没有直接说“配合产业园”,而是从孩子的需求切入:“沈医生,你提出的健康监测模块特别重要,但我觉得光有线上评估还不够——很多留守儿童不会主动说自己不舒服,线上数据也有局限性。”
沈砚川的声音带着认同:“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线下监测确实必不可少,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合作场地……”
“顾衍之的产业园里会建‘乡村儿童成长中心’,我们可以在里面设一个‘健康小屋’。”陈曦轻声说,“你可以安排医院的同事定期去坐诊,给孩子做线下体检;线上则通过‘数字陪伴’课程同步健康数据,比如孩子画的画里出现负面元素,系统会自动提醒健康模块介入评估。而且陆星辞的艺术课程也在中心里,孩子心情好了,健康问题也会减少,这样‘线上+线下’‘教育+健康’就都覆盖到了。”
沈砚川的语气瞬间柔和下来:“这个安排太周全了。我可以联系儿科和心理科的同事,组建一个公益医疗小组,定期去健康小屋服务,还能给志愿者做健康培训,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被关注到。”
为了让三方更直观地看到整合价值,陈曦当天下午就组织了一场线上协调会,邀请顾衍之、陆星辞、沈砚川,还有林知珩、江屿作为“中立智囊”参与。会上,她用PPT展示了“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的完整框架:
? 核心纽带:以“数字陪伴”课程为线上核心,串联所有线下资源,确保每个模块都能相互联动;
? 资源分工:顾氏集团负责产业园硬件、场地及资金支持,星芒基金主导艺术课程开发与线下工坊运营,沈砚川团队负责健康监测模块开发与健康小屋服务,星途工作室则统筹各方资源,协调技术对接与课程融合;
? 收益共享:所有项目成果均联合署名,公益报告同步标注三方贡献,避免“单独邀功”;定期召开联合会议,让每个人都能了解项目进展,参与关键决策。
林知珩还从专业角度补充:“这个生态计划完全符合‘乡村教育创新项目’的申报标准,我可以帮忙准备申报材料,成功后能获得政府补贴,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范围,也能让三方的合作更有政策背书。”
江屿则主动承担了落地支持:“我可以联系母校的公益社团,组建一支‘成长中心志愿者团队’,负责艺术工坊的日常运营和健康小屋的辅助工作,减轻大家的人力压力。”
线上会议结束时,原本潜在的紧张氛围早已消散。顾衍之的特助当天就发来产业园1号楼的设计图纸,特意标注出“艺术工坊”“健康小屋”和“课程研发室”的区域;陆星辞的团队连夜调整了艺术计划方案,加入“健康主题艺术创作”环节;沈砚川则整理出《儿童健康监测模块开发清单》,详细标注了线上评估工具的功能需求,还附上了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应对指南。
晚上,陈曦再次打开系统面板,看到三条绿色的提示格外醒目:“顾衍之好感度回升至105,认可‘生态计划’对产业园的价值,触发‘资源倾斜’效果;陆星辞好感度103,满意艺术计划的落地场景,触发‘影响力升级’效果;沈砚川好感度96,肯定健康模块的实用性,触发‘深度合作’效果。核心人物情感关系恢复平衡,公益项目推进风险解除。”
她看着手机里顾衍之发来的“成长中心”装修进度表、陆星辞分享的艺术家合作名单、沈砚川传来的志愿者培训手册,心里满是成就感。原来平衡各方关系的关键,从来不是妥协退让,而是找到大家的“共同目标”——所有需求的核心,都是为了让乡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支持。把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既能满足每个人的期待,又能让公益项目真正形成生态闭环。
陈曦给三人分别回复了消息,附上“生态计划”的推进时间表:“谢谢大家愿意放下各自的计划,一起打造这个成长生态!下周我们先启动‘成长中心’的装修和健康模块的开发,下个月争取让孩子们用上第一期艺术工坊课程,一起加油!”
窗外的月光洒在办公桌上,照亮了那张画满箭头和框架的白纸。陈曦知道,未来的公益之路,还会遇到更多需求冲突,但只要守住“为孩子好”的初心,总能找到平衡的方法。而有这些愿意携手同行的伙伴,“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一定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更多孩子遮风挡雨,守护他们的童年。
喜欢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