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拉力锦标赛”云南站开幕前一天,陈曦提着装满非遗文创样品的行李箱,刚抵达海拔1800米的拉力赛段营地,就看到沈亦舟坐在赛车旁的石阶上,眉头紧锁地盯着手里的赛道数据板。他的技术团队围在一旁,手里拿着笔记本记录着什么,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息——过去两天的练习赛中,沈亦舟在最关键的“雨雾弯道”段频频失误,最快圈速比积分榜第二的车手慢了近2秒,若是无法调整状态,明天的正赛不仅难以保住领先优势,甚至可能错失年度总冠军的争夺资格。
“怎么了?是赛道适应出了问题吗?”陈曦走过去,从背包里拿出一瓶温水递给他。沈亦舟抬头看到她,紧绷的肩膀瞬间放松了些,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数据板边缘,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这个赛道的雨雾弯道太特殊了——早上六点到八点会起雾,路面被雨水泡得发滑,视线最多只能看到50米外,我试了不下十次,都找不到最佳的过弯节奏。要么是刹车太早,出弯速度跟不上;要么是刹车太晚,总担心会打滑冲出赛道。”他指着数据板上一条起伏的曲线,“你看,这里的刹车点和转向角度,我调了五次参数,都觉得不对劲,再这样下去,明天的正赛肯定要吃亏。”
陈曦凑过去,看着数据板上密密麻麻的参数——刹车距离、转向角度、出弯速度,每一项都标注着不同的尝试结果。她突然想起系统面板上沈亦舟的“极速传承者”特质里,有“状态联动”的隐藏属性,或许能通过系统检索同类型赛道的过弯策略,再结合沈亦舟擅长“晚刹车、快出弯”的驾驶习惯,找到适配的解决方案。
她悄悄打开系统,调出“拉力赛赛道策略库”模块,输入“雨雾弯道”“湿滑路面”“过弯节奏优化”“沈亦舟驾驶参数”等关键词,同时勾选“同类型赛道冠军案例”“车手适配方案”两个筛选条件。系统瞬间运转,屏幕上的进度条飞速推进,很快弹出一条高亮信息:2022年世界拉力锦标赛挪威站(同属雨雾湿滑赛道)中,冠军车手采用“提前50米减速、线性转向修正、利用外侧路肩缓冲”的策略,结合沈亦舟的驾驶习惯,可将刹车点从原有的“弯道前30米”调整为“弯道前80米”,转向角度控制在15-20度之间,同时利用路肩的橡胶缓冲带减少轮胎打滑,出弯时再逐步加速,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维持圈速。
“沈亦舟,我查到一个同类型赛道的冠军策略,或许能帮到你!”陈曦立刻将系统找到的案例和适配方案同步给他,还拿出手机调出挪威站的比赛视频,“你看,这个车手也是擅长晚刹车,他提前减速不是急刹,而是慢慢踩下刹车,让车速线性下降;转向时也不猛打方向,而是一点点修正角度,过弯时还会利用外侧的路肩辅助,这样既能减少打滑,又能保持出弯速度。你可以试试把刹车点提前50米,按这个节奏练一圈。”
沈亦舟眼睛一亮,立刻拿起对讲机,让技术团队按照这个策略调整赛车的刹车灵敏度和转向助力:“把刹车点往后调50米,转向助力调软一点,我现在就去试一圈!”他跳上赛车,戴上头盔,拉下车窗时还朝陈曦比了个“等我好消息”的手势。引擎轰鸣声瞬间划破营地的宁静,赛车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卷起一阵细小的尘土。
半小时后,远处传来熟悉的引擎声,沈亦舟驾驶着赛车稳稳地停在营地前。他跳下车,摘下头盔,额角还沾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带着久违的笑容:“太有用了!刚才那圈的过弯节奏特别顺——提前减速后,车身一点都不晃,转向时也没有打滑的感觉,出弯速度还比之前快了不少,圈速比之前快了1.8秒!”他快步走到陈曦身边,兴奋地拉着她的手,“你简直是我的幸运星!你一过来,我感觉脑子都清醒了,之前的紧张感全没了!”
当天下午,沈亦舟按照这个策略反复练习,圈速一次比一次快。第一次练习圈速1分42秒,第二次1分40秒,第三次直接刷新了该赛段的练习赛最快圈速——1分38秒56,比竞争对手的最快圈速还快了0.3秒。技术团队的负责人老周笑着拍了拍陈曦的肩膀:“陈小姐,你可真是沈哥的‘状态开关’!你没来之前,他练得都快没信心了,你一来,他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连过弯时的眼神都亮了!”
第二天正赛当天,天刚蒙蒙亮,赛道上就飘起了细雨,雾也比平时更浓,能见度不足40米。沈亦舟穿着红色的赛车服,在发车区做着热身运动——压腿、活动手腕,时不时朝观众席的方向张望。当看到陈曦站在护栏旁,手里举着写有“沈亦舟加油”的牌子时,他立刻朝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眼神里满是坚定。
比赛开始的绿灯亮起,沈亦舟的赛车一马当先冲了出去。在雨雾弯道段,他精准地按照提前制定的策略过弯——提前80米开始减速,刹车力度均匀,车身平稳地进入弯道;转向时,他轻轻转动方向盘,一点点修正角度,轮胎没有丝毫打滑;过弯后,他逐步踩下油门,赛车平顺地驶出弯道,整个过程流畅得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