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还尝试将漆艺与其他材质结合,推出了“漆艺+合金”“漆艺+木质”“漆艺+布艺”等跨界产品。比如漆艺合金项链,以合金为基底,表面涂抹一层薄薄的漆料,再用描金工艺绘制简单的线条纹样,既轻便又时尚;漆艺木质杯垫,将漆料涂抹在天然木材上,经过多道打磨,质感温润,防滑效果好。
羌绣手作:小巧实用,承载情感
四川羌绣工坊的村民们,推出了一系列小巧实用的羌绣手作:羌绣手机壳、羌绣钱包、羌绣卡包、羌绣围巾等。这些产品采用羌绣传统的“挑花”“纳花”工艺,纹样以羊角花、云纹、几何图案为主,色彩搭配大胆鲜明,既保留了羌绣的民族特色,又适配现代生活场景。
“我们的羌绣手机壳,采用环保皮革作为基底,表面绣上羌绣传统纹样,既保护手机,又彰显个性,很受年轻消费者喜欢。”羌绣传承人李阿姨说,“我们还接受个性化定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纹样和色彩,我们为他们量身打造专属的羌绣手作。”
为了让羌绣手作更具情感价值,村民们还在产品中融入了“故事元素”。每一件羌绣手作都附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印着产品背后的故事,比如“这件羌绣围巾的纹样是羌族姑娘用来表达爱意的羊角花,寓意着幸福美满”。“很多消费者买我们的产品,不仅是因为好看、实用,更是因为喜欢产品背后的故事,觉得很有意义。”李阿姨说。
品牌打造:乡村手作有了“身份证”
在“指尖生花”系列的带动下,三大非遗扶贫工坊的乡村手作不再是“无名无姓”的“土特产”,而是有了自己的品牌和“身份证”。在“忠犬联盟”的帮助下,坪寨村竹编工坊注册了“坪寨竹韵”品牌,青溪村漆艺工坊注册了“青溪漆语”品牌,四川羌绣工坊注册了“羌绣巧思”品牌,还设计了专属的品牌LOGO和包装。
品牌LOGO的设计融入了各自的非遗特色:“坪寨竹韵”的LOGO是一片简约的竹叶,搭配“经纬交织,竹韵生香”的品牌 slogan;“青溪漆语”的LOGO是一滴温润的漆料,搭配“漆润时光,匠心传承”的品牌 slogan;“羌绣巧思”的LOGO是一朵抽象的羊角花,搭配“一针一线,羌绣情深”的品牌 slogan。
包装设计也极具特色,采用环保纸张制作,表面印有品牌LOGO和非遗纹样,还附有产品的工艺介绍和村民故事。“以前我们的产品都是用塑料袋或者简单的纸盒包装,看起来很简陋,现在有了专属的品牌包装,产品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王大姐说。
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忠犬联盟”还帮助村民们拍摄了品牌宣传视频,记录产品的制作过程、村民的故事和乡村的美景。这些视频在“指尖乡韵”数字平台、“云裳集”官方账号和各大社交平台发布,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了乡村手作的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前别人问我卖的是什么,我只能说‘竹编’‘漆艺’,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我卖的是‘坪寨竹韵’‘青溪漆语’,是有品牌、有故事、有文化的乡村手作。”阿杰说,品牌化运营让乡村手作的附加值大大提升,产品价格比以前提高了30%-50%,村民们的收入也相应增加。
产业延伸: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
“指尖生花”系列的爆红,不仅带动了三大非遗扶贫工坊的发展,还辐射到了周边乡村,形成了“核心工坊+周边农户”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周边村民加入到非遗手作的生产中来,形成了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推广的完整产业链。
在贵州坪寨村周边,越来越多的竹农开始专门为竹编工坊供应优质竹丝,竹农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在云南青溪村,出现了专门为漆艺工坊提供漆料、木材等原材料的供应商;在四川羌绣工坊周边,不少村民开始从事羌绣产品的包装、物流工作。
“以前我们种竹子只能卖原材料,价格很低,现在我们为竹编工坊供应加工好的竹丝,价格比以前高了很多,还能稳定销售,不用再担心竹子卖不出去。”坪寨村周边的竹农张大哥说。
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非遗工艺的传播和交流。周边村民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也学会了竹编、漆艺、羌绣等非遗工艺,成为了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我以前是种庄稼的,现在跟着羌绣工坊的李阿姨学羌绣,不仅能赚钱,还能学到一门手艺,以后我也要成为羌绣传承人。”四川某乡村的村民李姐说。
为了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忠犬联盟”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非遗手作产业园区,配备了标准化的生产车间、产品展示中心、培训教室、物流仓储中心。“产业园区的建立,让我们的生产更加规范,产品质量更有保障,还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手作产业。”赵村长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