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计划”的启动仪式,没有选择奢华酒店或电视演播厅,而是定在市郊一所由旧厂房改造的公益艺术中心。
挑高的空间保留了粗犷的工业感,阳光透过巨大的天窗洒落,空气中浮动着颜料、旧木和新鲜植物的混合气息。
没有红毯,没有闪光灯,受邀的媒体仅限于几家以深度报道着称的权威机构,更多的是来自教育界、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几位被资助机构的负责人和孩子们。
林薇穿着一身简约的燕麦色亚麻西装,头发松松挽起,脂粉未施。
她站在由原木和绿植搭建的简易讲台后,背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一段精心剪辑的、没有旁白的纪录短片——镜头掠过山区孩子渴望的眼睛、福利院儿童沉默的画作、流动课堂上认真书写的小手。
没有煽情音乐,只有自然的音效和偶尔响起的、稚嫩却真诚的诵读声。
“……这个计划,不叫‘林薇基金’。”
她的开场白平静而有力,通过麦克风传遍安静的空间,“它叫‘新芽’。
因为每一颗种子,无论落在怎样的土壤,都值得被看见,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权利。
我们想做的,不是施舍,是提供阳光、雨露,和一块尽可能肥沃的土壤。”
她没有讲述自己的苦难,没有标榜善举,而是用翔实的数据、清晰的计划、以及几位特邀儿童心理学专家简短有力的发言,勾勒出一个务实、专业、可信任的公益蓝图。
现场响起的掌声并不热烈,却格外持久,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启动仪式后的交流环节,林薇没有站在人群中央,而是走到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展区,弯下腰,认真地听一个戴着助听器的小女孩结结巴巴地介绍她用黏土捏的小兔子。
摄影师捕捉到的画面里,她侧脸线条柔和,眼神专注,与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影后判若两人。
这些影像和报道随后发出,在刻意低调的宣发下,反而获得了远超炒作话题的公众好感与口碑,进一步夯实了她转型实力派公益人的形象。
然而,光明的背面,阴影从未远离。
仪式结束后,林薇在后台休息室短暂停留,准备离开。
张栋拿着手机快步走进来,脸色凝重,压低声音。
“小薇,刚收到消息,有人在暗中调查‘新芽计划’首批拨款的那几家偏远地区助学机构,问得很细,包括机构资质、资金使用流程,甚至……负责人背景。手法很专业,不像普通媒体。”
林薇正在卸妆的手顿了顿,镜子里映出她瞬间冷冽的眼神。
“来源能确定吗?”
“还在查,但指向……可能和顾先生那边有点关联。”
张栋的声音带着不确定和担忧。
顾临刚在晚宴上表达了“支持”,转头就调查基金的合作方?
这太矛盾,也太令人不安。
林薇沉默片刻,拿起卸妆棉,缓缓擦掉最后一抹口红,露出素净却更显坚定的面容。
“让他们查。我们筛选合作方的标准公开透明,经得起任何审视。这反而能帮我们证明‘新芽’的纯粹。”
她看向张栋。
“告诉李律师,准备一份关于基金合规运营的完整说明,如果有‘相关部门’问询,主动配合。但要留意,是谁在问,为什么问。”
“明白。”
张栋点头,立刻去办。
林薇独自坐在休息室里,刚才活动带来的暖意渐渐被一股寒意取代。
顾临这一手,是警告?是控制欲作祟?
还是……他发现了什么,或者想通过基金找到什么把柄?
她想起晚宴上那个神秘的匿名警告——“小心身边的礼物”。
难道指的不是青铜爵,而是“新芽计划”本身?
顾临支持她做慈善,难道另有所图?
她打开加密邮箱,再次审视那份匿名邮件,试图从中找出更多线索,但依旧一无所获。
对方像个幽灵,只出现一次,留下谜题后便消失无踪。
几天后,林薇受邀参加一个半公开的科技慈善峰会,主题是“科技赋能公益”。
顾临作为重要赞助商和演讲嘉宾出席。
两人在峰会休息区“偶遇”。
顾临今日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气质卓然,与几位科技巨头谈笑风生。
看到林薇,他自然地终止谈话,向她走来。
“林小姐,今天的演讲很精彩。”
他举了举手中的水杯,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惯有的审视与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新芽计划’起步稳健,口碑很好。看来,独立运营确实让你更有发挥空间。”
“离不开顾先生前期的支持。”
林薇微笑回应,滴水不漏。
“支持是应该的。”
顾临靠近一步,声音压低,仅容两人听见。
“不过,公益这条路,水也很深。尤其是涉及到具体执行机构,鱼龙混杂,稍有不慎,就容易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我这边有些资源,可以对合作方做更深入的背景调查,确保万无一失。毕竟,你的名誉,现在很珍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